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我的创业秘诀:永远99%的汗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天才需要99%的汗水灌溉才能养成,成功也是如此。从进入校门学习烹饪,到走进各大菜馆的后厨房实习,再到顺利出师独当一面,除了浓厚的兴趣,支撑我一路走来的还有那一股子吃苦耐劳的韧劲。

  缘起一碗“糖醋排骨”

  回头一看,才发现我在餐饮行业里已经打拼了近30年。可以这么说,厨师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兴趣。这个兴趣的产生有一个奇妙的诱因。小时候我第一次吃糖醋排骨是在爸爸工厂的食堂里,当时就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这碗“糖醋排骨”,开始了我和“厨师”的这段缘分。

  高中将近尾声,毕业生们开始选择学校和专业。我自己对做菜很感兴趣,但是一开始压根不知道还有“烹饪”这个专业,是后来看学校和专业的备选目录时才发现的。那个时候,大家对“厨师”这个职业存在一些偏见,家里人也抱着不支持的态度,所以,我属于“顶风作案”,瞒着家里偷偷报了志愿。

  少不更事的我就带着满腔热情成了杭州市劳动局技工学校(现为杭州市第一技师学院)第一届烹饪班的学生。然而,只有一份兴趣,没有百分百的付出和努力,一切都是枉然。

  厨师的厨艺不是两三天就可以练出来的。在学校里,我们要自己“找”师父。这个找法可不简单,不是想找谁学就可以找谁学的,你认准了师父,也要师父认可你。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好师父,而我的师父正是已故的浙江著名厨师蒋水根先生的入室弟子。

  我争分夺秒地学技术,就算别人休息,自己也不能停下来。学技术要勤奋,给老师傅们打下手要勤快。我们不是一入门就能上灶烧菜的,要先从洗菜、杀鱼、杀鸡开始学,尽快熟悉原料。

  每一次实习都是最好的学习

  等了3年,我终于盼来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下厨,就在当时的花港菜馆。我曾在楼外楼、山外山、天外天、溪中溪等菜馆实习。之后,我就被单位选为业务骨干,去外省交流。川菜、粤菜……半年的交流让我的视野开阔了许多,见识到了更多“杭帮菜”以外的菜系和做法。

  肚里有货,做起事来自然游刃有余。经过时间的历练和汗水的洗礼,毫不夸张地说,在年轻一辈的厨师中,我的手艺算是比较出众的。于是,我成了切配师傅——在旧时的饭店里,一把手不是烧菜师傅,而是切配师傅。他是掌控全局的人。

  是时候独当一面了

  90年代初期,民营菜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厨师变得非常抢手,工资也十分诱人。我觉得,我也该走出去独当一面了,而这个时候是最佳的契机。

  我的创业第一站是在金华。当时有个要好的朋友邀请我入股他的餐馆,恰好我也在寻找创业的起点,就很高兴地加入了他们。不过,凡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虽然餐馆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可是却遇上了“非典”,我们的生意一落千丈。我不是个容易放弃的人,只会越挫越勇。后来,我和另外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杭州开了一家餐饮管理咨询公司,帮餐饮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但是这始终不是我的专长,也不是我的兴趣。我手上有两把刷子,为什么要舍了刷子去做些不擅长的事呢?

  就在两年前,我在拱康路的瓜山酒吧街开了一个两层楼的餐馆,取名“丈母娘食坊”,迈出了独立创业的第一步。“丈母娘”这个名字不是凭空而来,我希望这家餐馆可以给客人“家”的感觉。

  每天半夜1点左右,我都会去三里亭的农都水产批发市场进水产。从源头上做起,我对食材精挑细选,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客人负责。

  一路走来,我知道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对餐饮行业来说有多重要。我始终把最大的功夫花在“菜”上。对我来说,即使拥有1%的“烹饪灵感”,也不能停止99%的汗水。

  (摘自《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