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2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问题胶囊引发招标诟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药物招标,“价低者得”未必是好事

  □ 袁文逸  李希

  

  近日问题胶囊经媒体曝光,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人们为这个巨大的黑色产业链而震惊之时,可能更应当想到的是,问题胶囊引发严重的招标诟病。药物招标,价低者中标未必是好事。

  据上海一家胶囊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介绍,用工业皮革废料提炼明胶再用于胶囊制作在业内并非秘密。除了部分企业缺乏责任意识以外,我国药物招标只认“低价”的政策指导也值得检讨。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北吴路的上海广得利胶囊有限公司,这里年产胶囊60亿粒,是上海最大的胶囊生产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5%。公司负责人告诉东方卫视记者,他们生产所使用的原料明胶来自青海明胶公司以及两家国外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公司要对买来的明胶原料进行索证后再进行质量检查,胶囊生产出来后,公司还要对胶囊成品进行检查。

  根据我国《药典》,成品空胶囊检查的项目包括12项,其中就包括重金属铬。在公司的检测实验室,记者看到了检测人员用原子吸收光谱方法检测重金属铬,检测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普遍成熟的检测方法。

  广得利胶囊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岳修告诉记者,蓝矾皮作为食用、药用明胶原料的事情他5年之前就已经听说了。但是要把持这份诚实,对很多胶囊生产企业来说却很艰难。

  郑岳修说,近10年来,空胶囊生产企业面对最多的就是制药厂直接提出的降价要求。很多制药厂告诉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在药品招投标里中标,药价必须降,所以胶囊价格如果降不了就要更换供应商。伴随着医改的推进,我国10年来药品降价已经接近30次。一粒好的胶囊成本价格大约在1分钱,而此次被查出铬超标的某制药企业“阿莫西林”胶囊一粒售价也就1毛钱。全国目前胶囊生产企业有200家,在降价传导和价格竞争中,有些企业的不法行为也就产生了。

  郑岳修比对了此次被曝光胶囊企业的成本,发现其中存在巨大利差。医改启动以来,“价低者得”的招标方式曾被诟病为“逼垮诸多国药企业”,而此次胶囊事件也说明,缓解看病贵还需要更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