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科技支撑构筑安康高效矿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访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矿矿长孟祥军

  兖矿集团东滩矿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年生产能力760万吨,1989年底投产。近3年,该矿累计生产商品煤2217.34万吨,实现利润27.62亿元,先后被授予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全国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先进单位、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省级文明单位、煤矿安全程度评估5A级矿井等荣誉称号,该矿矿长孟祥军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该矿顺利实现安全生产6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矿长孟祥军,就如何提高矿井科技支撑力进行了交流。

  笔者:东滩矿从2009年开始面临接续困难、待面生产的现状,您们是如何走活接续自如、稳产高效永续发展这盘棋的?

  孟祥军:经过20多年开采,加之压煤村庄搬迁的制约,我矿“孤岛”开采、“刀把”开采、工作面“跳采”现象屡次发生,给安全生产带来严峻考验。为此,从2010年开始,我们实施生产接续“三年调整期”战略,优化采场布局,优化通风系统,解决局部采区范围小、掘进工作量大等弊端,确保矿井在一个厚煤层工作面的支撑下,陆续开采3下1煤和2煤,解放3煤,构建一、三采区主采面交替生产的新格局,形成生产系统优化、工程衔接合理、生产模式集约、厚薄配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障了较长周期的安全开采、有序开采、均衡开采、高效开采。

  通过两年多的优化调整,不仅少掘巷道1万多米,减少煤炭损失近10万吨,节约成本近一亿元,而且简化工作面通风、煤流及物料运输系统,缓解了矿井接续紧张的局面。

  笔者:当今煤炭企业的转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您们是如何依靠技术进步破解安全发展难题?

  孟祥军:作为兖州煤田煤层埋藏最深的矿井,随着矿井开采范围扩大,通风系统更加复杂,防火、防尘、防冲击地压等隐患日益突出。我们始终把矿井安全、职工安康作为第一责任,大力实施科技保安战略。

  我们矿主采3煤,自然发火期最短18天,曾经是兖矿集团自然发火重点防控矿井,通过探索应用大流量静压注胶技术,开展深井近距离开采易燃厚煤层二次氧化自然发火的预控技术及实践、防治煤自燃阻化泡沫及其应用、超长综放工作面煤炭自燃早期的多层预控集成等技术研究,杜绝了自然发火事故

  为实现主要压风机房、中央水仓、泵房等系统地面远程集控和无人值守,我们高标准建成千兆工业以太环网和调度控制指挥中心网络平台,工业电视、语音系统和监控数据三网合一;高标准建成了“防得住、躲得开、救得快”的高效煤矿应急救援体系;优化通风布局,形成“双进双回”通风系统,建成山东省和国家级瓦斯治理示范化矿井。

  在职业安全健康示范矿井创建方面,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的综合防尘治理体系,采煤、综掘和普掘工作面降尘率分别达到90%、95%和92%以上,从根本上防止了职业病的发生。

  笔者:实现深部复杂条件下的安全高效开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先,您们是如何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来破解瓶颈制约?

  孟祥军:近年来,我们跟踪科技创新动态,以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

  立足发展完善放顶煤核心技术,建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年产600万吨自动化信息化高可靠性综放工作面,提升了我国厚煤层开采的技术水平,在煤层适应条件下实现了自动化割煤、自动化移架、自动化推溜、自动化伸缩护帮板、自动化喷雾,工作面人工效率提高50%,降尘效果提高到92%以上,回采率达到88.72%,月产达到63万吨,年产达到680万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煤炭行业实现由引进技术转为向海外输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贡献。《复杂条件下综采(放)面供电供液系统及关键设备开发》获国家安全总局第五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m大采高综放工作面支护设备配套与工艺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深部开采综放工作面较大变形顺槽超前支护液压支架研制》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形成了高可靠性、自动化综放生产为核心的技术,为类似条件下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强力支撑。

  笔者:作为“中华环境友好企业”,您们在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孟祥军:我们依靠创新和推先拓宽科学发展领域,提升循环经济规模,拉长循环经济链条,持续探索“低碳运行、绿色发展”模式。

  实施一主一辅的开采模式,让宝贵的煤炭资源“颗粒归仓”,最大限度地解放煤炭资源;综放工作面回采率89.99%,综采工作面回采率97.4%,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投入3700多万元,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水净化工程,目前,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复用率分别达到96.2%和73.4%,比考核指标分别高出1.2和3.4个百分点。

  降低电耗方面,采取优化供电系统、设备变频改造、落实避峰填谷措施、让高耗能设备“下岗”等强力措施,年节约电耗费用400多万元;安装35KV变电所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每年节电429万度。固废综合利用率100%,矿井水复用率95%以上,绿化覆盖率46%;工业产值综合能耗0.065吨标准煤/万元,原煤生产综合能耗3.528千克标准煤/吨,走出了一条“清洁生产、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之路。

  笔者:提升企业产业升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人才,这方面您们有什么样的好经验?

  孟祥军:“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我们以大力建设复合型安全管理人才、专业安全技术人才、岗位安全技术人才三支核心队伍为主攻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健全完善高校专业人才职业生涯管理规划,另一方面对已经在管理岗位但学历、知识还有所欠缺的人员,加快第二学历培养和专业技能知识补充学习。针对矿井发展需要更多实用技能人才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学习先进典型、苦练内功绝活、树立名优品牌”活动,推广实名操作工艺,培育出一大批素质过硬、技能精湛、一专多能、一岗多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带出了一支年富力强、扎实高效的创新团队。目前,矿井拥有技师及高级技师198人;高级工1352人,中级工1380人;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中级技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32%,先后培养出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佳采煤队长、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佳群监网员等一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兖矿集团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之一。

  (王建 时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