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威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地处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的中心节点,素有“小成都”、“东川巨邑”之称。在“成渝经济区”内的遂宁,1000多位温商将会在商贸流通、地产等众多领域迸发出经济活力。风头正劲的温商,已成为遂宁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最担心孩子
不会讲温州话
从永嘉桥头镇辖内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里走出来的陈明金,至今还保持着农民质朴的习惯,穿着洗旧的西装、黑色布鞋,不抽烟,不喜欢戴饰品。
看着村里处处修建起别墅式洋房,他也高兴。但回头想想又很失落,因为这些洋房常年都是“空壳”,大人都回来得少,更别说孩子们。
陈明金惆怅地说:“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不会讲温州话,甚至对回温州发展有一些抵触,因为他们的关系都不在温州。”他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在外温商能意识到“留住温州根”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前,
到遂宁“天价”租柜台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到遂宁的?当时为何会选择到那里去?
陈明金:那段创业经历,还是很难忘的。1980年,我小学毕业,在家弹了半年的棉花。由于有些不甘心,第二年就跟着几位老乡背着桥头的纽扣、表带,开始跑全国市场。真正到遂宁是1983年,因为父亲在四川承包有多个服装货料(纽扣、拉链等)装柜,需要人“接班”。当时父亲已经63岁了,一到遂宁我就要学着独立做生意。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我花了1.2万元/年的“天价”租下了4个柜台(每个长1.5米),当时这些钱可以在老城区买下一套住房。
记者:创业近30年,让你最难忘的有哪些?
陈明金:感触最深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段经历。当时攒了几百块到辽宁卖纽扣,却被误认为是非法的,连钱带货都被“剿”了,还扣留了40天。那时真有一种被打回解放前的感觉,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我才重振信心,重新向遂宁进发,继续做生意。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自我维权和树立品牌的重要性。现在我主要在遂宁及周边地区经营多家品牌服装专卖店,也投资了多个房地产项目。
商贸流通、文化旅游
发展空间大
记者:温商在遂宁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陈明金: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父亲带着一群人来到四川绵阳、遂宁等地弹棉花,他们也成为最早到遂宁经商的温州人。之后,温商借助温州本地的产业优势,眼镜、服装鞋帽等大规模进入遂宁市场。2003年,遂宁温州商会成立,当时在遂宁的温商只有300来人,现在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了。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温商在商贸流通、房地产等领域崭露头角,并打造出一批知名品牌,如华瓯置业、瑞和房产、泰佳尔阳光城、宏基房产、金杰百货、杰瑞科技、国贸广场、康迪包装以及精明眼镜、东方眼镜等。温商,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记者:遂宁温商早期都是通过商贸流通业发展起来的,对于遂宁商贸流通领域的发展空间你怎么看?
陈明金:创业之初,外出打拼的遂宁温州人利用温州本地的资源,加上经营有方,产品换代快,适销售对路,当地的国营百货当然无法与之竞争。就这样,温商依托商贸流通业在遂宁实现快速发展。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遂宁温州人已经从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转向多元化投资,但从多元化投资来看,很多人购置门店、开发商业地产等,而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支撑。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的商贸流通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回乡建
“农耕文化展示馆”
记者:近年来你还在关注哪些领域?
陈明金:这两年,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修建家乡的农耕文化展示馆上。我除了是遂宁温州商会的会长,还是老家永嘉桥头夏园村的村支部书记。建设家乡将成为我今后的一大重心。此前,我已经发起多个家乡修亭、造路的项目。
记者:你怎么会想到在家乡建农耕文化展示馆?
陈明金: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一响,我们村里500来人,就有400余人外出闯荡“江湖”,其中不少人在各地成功创业,成了老板。每次逢年过节大家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下一代。大家都认为,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富二代”,不知道老一辈艰苦劳作的情况。去年修村办公楼时,我就正式提出了修建农耕文化展示馆的建议,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忘本,要更加艰苦奋斗,把温州商人的艰苦创业的品质传承下去。以后,我每年都会带子女们回村参观农耕文化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