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后,温州商人不断抢滩、布局,如今,东盟已经稳居温州第三大出口市场地位,温商在对接东盟的许多领域都已崭露头角。
接轨东盟,成温商转型契机
据温州商报报道,云南、广西是对接东盟的桥头堡,随着东盟市场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机会展现于两地温商面前,成为他们中许多人的转型契机。
苏尔田说,2008年前,他的公司主要以经营煤矿为主,在煤价波动中屡受困扰,却一直苦于找不到转型的方向。后来,他在东南亚市场寻找机会,“为了寻找合适的项目,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仅去年初,公司就组织人员去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考察过三四次。”苏尔田告诉记者,随着此次珠光材料项目的确立,今后他们的公司重心将转移到高新科技开发、林业开发等领域。
广西的防城港市与越南最大的特区芒街市仅一河之隔,东盟商机带热了当地经济。温商曹振明看到了机会,决定以防城港等地作为第二故乡,扎根下来。“这里的商业地产尚有许多空白待填补,足够让我们做很长时间。”于是,曹振明不但在当地投资建设地标性的商业中心,去年5月,还牵头成立了温州商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随着东盟市场的火热,这里还会产生许多新兴的产业。”曹振明说,商会中已经有不少会员酝酿着向担保、工业地产、养殖等领域转型。
云南省德宏州温州商会会长连东也表示,东盟自贸区的设立,关税成本大幅度降低,对东盟的贸易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贸易模式也要转变,我们将主动出击,以毗邻当地的缅甸作为中转站,将中国商品顺畅地销往泰国、老挝等地。”
温商元素,东南亚随处可见
走进东南亚,在几年前对于温商而言或许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在今天,却已越来越成为常态。
“去年东盟的出口量翻了一番。”温商郑九芳在瑞安经营一家外贸公司,2011年,东盟市场成为公司的最大增长点。近年来,东盟已经逐步成为了郑九芳的工作重心——早在2009年,他就直接进入马来西亚,投资设立中国工业及消费品展示中心。他告诉记者:“这个中心如今已有近1000家企业入驻,其中多数为温州人。该展示中心以建材销售为主,郑九芳对中心的销售业绩充满信心,“仅仅是我们与当地15家开发商签下的合作,今年就将贡献2000多万美元的订单。”
在马来西亚,郑九芳这样的“外来者“并不少见,去年,马来西亚温州总商会成立,操着温州话的考察团对于当地人而言已经不再陌生。
在越南,温商们的更多话题是产业转移。早在温州的一些塑编、家电等企业,就已通过直接设厂或通过技术与越南企业合作的方式,向当地市场渗透。越南前江省新福县的龙江工业园区,更是被我国商务部列入19家中标的境外经贸区之一。龙江工业园的创建者之一、温商翁明照说,越南的进入门槛低,地价与人力成本也低,温州企业可以轻易将一些成熟产品和成功经验移植过去。
柬埔寨的温商胡金林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便是依托于这种模式。这位曾经的柳市“八大王”之一,利用温州低压电器的优势,占据了当地大半的市场。如今,他在柬埔寨还拿下了15万亩原始森林的特许使用权,进行橡胶林等林业种植开发。
特色产品,发展势头非常喜人
还有一些人,将投资的焦点放在了从东盟涌入境内的人流、物流中。
“防城港的东兴市每天过境人员近万人次。”曹振明说,每天上午八九点是各类市场最忙碌的时刻,用货车搬运货物的商贩在人群中穿梭,头戴圆锥形斗笠、脸上蒙着花巾的越南妇女随处可见……除了本国的香水、海产品、咖啡、椰子糖、红木家具及手工艺品外,他们还将东盟其他国家的产品如缅甸玉石、马来西亚的果脯黑加仑、芒果干等特色产品带入东兴市,从事商贸生意。
防城港温州商会秘书长蔡启克告诉记者,由于零关税,这类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很受游客热捧。由此也催生了一些类似玉石贸易或加工制作等产业,尽管目前投身其中的温商还不算多,但未来前景可期。
德宏州的许多温商也看好这些外来的资源。连东说,商会中的一名常务副会长就是以引进东盟的药材、木材、棉花为主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喜人。
在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随着东盟自贸区的设立,近年来东盟游客增量屡居全国首位,当地温商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变化。桂林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胡育荣参与投资建设的桂林国际旅游批发城,是桂林首家大型的旅游批发市场,它汇集了国内外千余种风格别致的旅游工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