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民营企业家马水泉:我想让雷锋留下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3月,总让我们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雷锋同志说,帮助他人,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起。

  直至今天,在我们身边,依然有许许多多的“雷锋”,民营企业家马水泉,正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继承着雷锋精神。……

  □  刘哲民

  

  如今,很多路过杭州城西的人都会被一块“杭州雷锋纪念馆”的路牌吸引。它的创始人是55岁的馆长马水泉。

  马水泉在杭州小有名气。身为农副产品商人的他,自费办起了杭州雷锋纪念馆。这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出资建设的雷锋纪念馆,这也是浙江首家雷锋纪念馆。

  

  同为汽车兵

  雷锋是精神偶像

  

  马水泉,这位绍兴农民家的儿子,在父母的“要乐于助人”教导中长大,自小景仰雷锋。“那个年代,雷锋的故事我经常听,他做的事平凡又伟大,我感触很深。”

  和雷锋一样,马水泉曾是部队里的一名汽车兵。1976年到部队参了军,也被分到了汽车班。“我对雷锋有种亲切感,开的车和雷锋一样都是苏联的‘嘎斯-51’。”马水泉说,自从到了部队,感受到军人的崇高和伟大,更加了解雷锋,雷锋成了他的精神偶像。

  1985年,马水泉调到了杭州海洋二所担任汽车队副队长,凭着一股闯劲,他承包下了海洋二所的经营项目。下海之后,马水泉天天起早摸黑,从炒期货到投资码头,再到建立自己的农副产品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生意上的成功让马水泉觉得欣慰,但内心却感受到莫名的空虚。“我想想,钱再多不就是个数目嘛,要让它有意义。”

  

  不能“3月来了4月走”

  想把雷锋留下来

  

  2007年,马水泉在报纸上看到,嘉兴的李克孝老人收藏大半生的雷锋纪念品苦于无处展示。李克孝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雷锋,有的还问雷锋是不是香港明星。”

  看到这样的报道,马水泉既感动,又觉得心酸,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有需要,我有条件。”通过媒体牵线,马水泉终于联系上了李老,李老带着4000多件珍贵的雷锋藏品来到了杭州,两人开始一起筹建杭州雷锋纪念馆。

  马水泉辗转在杭州城西一个社区里租下200多平方米的场地,经过半年筹建,2007年12月1日,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开幕仪式上,雷锋生前的战友、辅导过的学生,甚至连给雷锋拍照最多的张俊老人也来了。

  今年已经是雷锋纪念馆开办的第5个年头,近万件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都被完好地存放在馆内。党和国家领导人给雷锋的题词、雷锋生前照片、雷锋穿过的衣服、盖过的杯子、雷锋的珍贵录音……每一件马水泉都如数家珍。

  很多人不理解地问马水泉:为什么要出钱办一个雷锋纪念馆,而且全都是免费的?朴实的马水泉每次的回答都很坚定:“不能让雷锋3月来了4月走,我想把雷锋留下来。”

  

  5年不放弃

  流动公益馆开到了国外

  

  这几年,马水泉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纪念馆上,自己的生意大不如前,而纪念馆是公益性的,没有任何经营收入,这几年的维持,全靠马水泉的资金储蓄。

  纪念馆今年的租金是110万,每年递增10%。因为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他还请了一名讲解员,每月工资将近2000元,“这几年费用开支越来越大,管理费、藏品维护、资料印刷,包括雷锋战友来这里的吃住路费,每年投入200多万,负担有点重。”

  马水泉坦诚地说,“如果这是做生意,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雷锋纪念馆我是不会放弃的,我觉得我现在投身公益,精神愉快。”

  就这样,杭州雷锋纪念馆一办就是5个年头,从最初每月寥寥几十个人参观到现在的千余人,杭州市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第二课堂都放在了这里。

  “小学生、大学生、雷锋生前战友,他们都来了,我觉得我做的是有意义的。”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雷锋纪念馆,马水泉满心欢喜,自己正离创办雷锋纪念馆的目的越来越近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雷锋,马水泉甚至把“流动雷锋纪念馆”带到了国外。今年1月份,马水泉到美国做生意,带了70-80公斤的雷锋资料,在当地赠送了800多张雷锋照片,“不少外国友人都知道雷锋,对雷锋很崇敬。”马水泉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