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了五年时间巩固在常州“地头蛇”的地位,如今遭遇互联网二三级市场的冲击。钱、人、管理,考验着这位年轻人。“别的本地社区不敢跟我们抢饭吃,但是外面的‘狼’来了,在常州,我们必须深挖,否则常州化龙巷就会被吃掉。”
创办化龙巷让他成为创业者
在南京做“在意网”的时候,钱钰发现自己在社区运营上很有灵感,认为拿下市场更小的常州更不在话下;他一激动,就决定把化龙巷当成“事业”而不再是“兴趣”,辞掉电视台的工作,这时棘手的问题来了:如何盈利?
“起码不能赔钱吧。”这是钱钰最初的目标。曾经在电视台做广告的经历,让他决定去拉广告,而广告主又会是谁呢?他不敢到房产、汽车等领域找客户,甚至不认为那些商家愿意在本地社区上打广告。
餐馆可谓是最常见的线下服务商,对于化龙巷这个本地生活社区来说,也是最显性的机会,钱钰打算去找它们拉广告,以化龙巷代替“传单”。“餐馆发传单是发出去广告,而我们的社区可以双向沟通,它们就像做电影碟片的,而化龙巷是盖一家电影院,我们已经可以聚集起上万个网友了。”
2006年6月,他正式开始商业化运作。化龙巷总共两三个人,在一间民居里办公,电脑全部都是二手的,大家开始去找一些本土餐饮品牌谈广告。
他认为自己最初赚得的第一桶金虽然并不多,把时间全部花在对市场的教育上了,但是在无意中,却做了一件对本地化社区非常有意义的事。
作为常州本土最有影响力的网站,化龙巷进入最好的发展阶段,钱钰一手做内容,另一手拉广告,之前创办社区网站、DM杂志的经验都用到了。常州城市不大,但是对比人口数量,以及网站的收入和影响力,其他社区网站站长对钱钰在这个市场的策略和他白手起家的经历十分佩服。
“地头蛇”走出去?
钱钰决定在立足常州的前提下,让化龙巷走出去。之前杭州“19楼”的方式以收购各城市本地网站为主,钱钰打算利用另一种策略,到各地找团队合作。
但是走出常州,再做一个“化龙巷”,谈何容易?开南京分站,钱钰派了嫡系部队过去,原来的兄弟习惯了常州这个成熟的平台,都感觉在南京难以施展拳脚。“在常州我们算是地头蛇,很多事情都是手到擒来,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在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办个事儿特别麻烦。”而且在常州的业务不好抽调太多人,后来他换了些新兵过去。
为了尽快在南京站稳脚跟,钱钰的团队走过一些“捷径”:“我理解他们的错误,因为我曾经往那些方向想过,而且一直有很多中小站长来向我咨询,他们也在犯各种错误。为了迅速扩大,大家会选择捷径,最后发现,那不是捷径而是陷阱。”
钱钰试着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原来我总是直接推行我的办法,同事们说你太独断了,我现在开始改为‘一半民主’,自己想清楚的事儿就做,拿不定的,就让员工先去试试。有些老师告诉过我,其实员工就是试错中成长的。”
他也越来越多地吸取年轻同事的意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2011年11月南京站正式启动时,南京站的同事建议先同商场做活动,靠打折提高人气,钱钰对这种方式持怀疑态度,但还是决定支持他们放手去试试。南京站的同事们每天都往商场跑,收集各种打折信息,结果网站流量不够,效果不明显,还培养了很多只想着拿奖品,拿过奖就不回头的网民。但是他没有责怪同事,只是表示,公司会承担试错成本。
除此之外,钱钰发现,以前做网站的打法也不适合了。他开始挖来技术大拿,去除掉有些山寨化的产品风格,心态也更开放。“我们这种网站有个好处,不管是内容还是产品,可以向很多网站学习,比如二手房可以学习‘搜房’,内容互动不好可以学学最近做得不错的成都‘第四城’。”
摊子大了,管理是大问题,钱钰现在也在找一些管理的书看。“有时候真的觉得遇到瓶颈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我们有三个解决办法:向外面优秀网站学习,招收外部人才,内部团队交流。我希望公司变成学习型组织,员工会认为,这个老板允许我们犯错,有机会学习。在常州这样的小城市,可以学到东西的公司,我觉得我们化龙巷算一个。”
(摘自《凤凰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