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培育一村一品  企业发展红火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春节刚过,江苏涟水县东胡集镇花园村18家板厂相继响起开工的鞭炮声,大东工商分局8名工作人员,分别到场祝贺。为培育花园木材加工专业村,大东工商分局殚精竭虑,洒下了辛勤的心血和汗水。

  花园村有1600多口人,365户,过去青壮年劳力主要靠到附近的窑厂打工和运砖瓦挣钱,钱袋子始终鼓不起来。1997年,合兴组农民谈月前原在苏南打工,后做贩树生意。在掘得“第一桶金”后,带头返乡投资30多万元办起了第一家板厂,当年收回全部投资,被评为“致富模范”,当选为镇人大代表。在谈月前的影响和带动下,花园村的一些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办板厂。

  大东工商分局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了解到,东胡集镇利用“四旁”拓植意杨3000多亩,木材蓄积量大,开发前景广阔。必须发挥这一优势,打造101%的服务品牌,把板厂的“蛋糕”做大,把花园培育成木材加工专业村,走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张庄组张井亭在办板厂过程中,因通电要砍人家的树、过农户的水稻田,大东工商分局会同农电站、村两委联袂现场办公,解决了所有矛盾和问题,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当花园村板厂发展到14家时,仍有一些村民想办板厂,该分局长曾献中了解这一难题后,分别与有关部门协调,协助别如廷在附近的原农机站、别佃高在原水利站、卢虎成在原姜垛小学、赵龙成在附近的小埝村分别落了户,兴办了板厂,缓解了场地、原料、劳动力紧缺的矛盾。随着一个个板厂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道路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每到雨季,运原料的车子进不来,运产品的车子出不去,每户每年花的转运费就达1万多元。老板们急,大东工商分局更急。在该分局的建议下,镇政府从谏如流,在兴办农村五件实事过程中,投资150多万元,铺设6公里长的埝花路,打通了板厂产销的“绿色通道”,到2009年,花园村已发展到18家板厂,每家板厂的年利润都在15万元以上。附近的胡南、小埝、镇北、胡集、严黄等村农民看到花园人办板厂发了财,也纷纷前往取经办厂,到2010年全镇已发展到32家板厂。

  为发挥规模优势,“抱团”闯市场,大东工商分局因势利导,及时帮助该镇成立木材加工合作社,并免费为其办理了证照等手续。有了合作社做靠山、作支撑,社员们在原料采购上联购分用,避免了无序竞争。在产品销售上互帮互带,互利双赢。由于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大东工商分局的鼎力帮办,合作社的全力服务,花园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木材加工专业村。由于花园村的辐射带动,形成了“葡萄串”效应,东胡集镇的木材加工业也创造了四个全县第一:板厂总量32家,全县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全县第一;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全县第一;用工1560人,全县第一。

  为做大做强意杨产业,拉长拓值、加工、销售、育林的产业链,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拓宽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培育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支柱产业,成为东胡集镇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大东工商分局建议该镇每年筹措一定的育林资金。镇委镇干部每人每年筹集13元,每家板厂每年上交育林金2000元,全镇发展60多户农民育意杨苗150亩,为植树造林,实现木材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郑君  葛海军  陈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