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04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老板移民 上演“候鸟”式迁徙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青

  我们,真的留不住钱财和人才?

  眼下,中国富豪“流行”投资移民的现象备受关注,然而,饱受房价、子女教育等压力困扰的“中产人群”,才是真正的移民主力。这些循“技术移民”等途径远走高飞的人,数量远远超过需要金钱堆砌的投资移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社会中坚”。  

  技术“精英”去国良多

  “近10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最终能实现技术移民的人,堪称“社会中坚”。  

  “目前,广东的移民业务90%左右是投资移民,中小企业主一直是主力。”广东某移民中介公司卢先生告诉记者。不过,这个数据或许很难反映移民市场的全貌。“大量的技术移民完全是由个人独立操作。”另一家相关机构的陆小姐这样认为。

  据羊城晚报报道,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通过投资移民获得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三国移民签证的人,总数超过6000人。而2009年度,中国移民加拿大达到2.5万人;移民美国约6.5万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亚约1.6万人。相对来说,投资移民只是少数。

  “近10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透露。以加拿大为例,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中国中产精英同时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移民申请。

  最终能实现技术移民的人,堪称“社会中坚”。“一般来说,名牌大学本科或硕士;精通英语;3-5年以上工作经验;30多岁最好;专业对口。”毕业于西安交大自动化控制专业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于2010年拿到加拿大绿卡,据其所知,他们班上技术移民的同学不下10人。

  事实上,技术移民并非“中产”移民的唯一通道。

  “能够提供当地就业岗位的‘雇主担保移民’现在特别火。”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陈小姐告诉记者。她说,为吸引高技术人才到澳大利亚,当地政府推出了这项移民计划,只要当地雇主肯聘请移民者,只要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雅思”平均5分、缴纳10万澳元移民费,不到一年时间,就可以到澳大利亚定居。

  陈小姐多年从事移民中介,在她看来,这样的移民在目的地国“很受欢迎”。她透露,雇主担保移民甚至可能比投资移民更快拿到绿卡。“投资移民带去的是一笔财富,但对当地就业并不一定有拉动,而这类技术移民马上可以投入工作,拉动GDP。”据了解,由于门槛高且有对口的工作岗位,这种移民通道的“过关率”高达99%。

  此外,对于不少“中产”来说,新加坡以及异军突起的中北美小国也是一条移民捷径。“先申请一个冷门国家,再辗转移民到发达国家。比如先到大洋洲的岛国斐济,再到澳大利亚;又比如先移民西班牙:一年内银行流水账达到20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申请。”中介陈先生说。   

  中小老板移民为“转型”

  目前的第三波移民潮和前两年不同的是,其主体更多的是新富中小企业主,因为“大老板该出去的多半已经出去了”。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潮”所引发的

  “潮涌现象”值得关注,它不仅使中国的财富、人才、税收和消费流失,更对“橄榄型社会”的构建造成深远的影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如此认为。

  知名经济学家华生则认为:富人移民?明星大腕确实大多移了民,但我们仍整天躲不开他们的熟脸;大一点的企业家很多也移民了,但转了一圈都还在国内打拼。富人办移民不过像穷人给自己办个保险,别以为他们真的离开了好赚钱的热土。中产移民才是真移民。真正的问题是留不住想移民的中产,而中产的壮大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第三波移民浪潮正在杀到。不同于去年珠三角老板赴海外“抄底”掀起的移民风暴,今年以来新一轮移民风潮中,一些在珠三角经营乏力的中小老板俨然将移民视为“转型”之路,而更多的企业家移民客则在上演“候鸟”式迁徙。

  湖南人涂先生是深圳一家电子芯片厂的老板,身家过亿元。涂先生自己没有移民,但太太和子女已经悉数在国外。涂先生告诉记者,和他一起读MBA的一众老板中,他知道的已经有五六个人移民了。“不过,都是当‘候鸟’,出去一段时间,还要回国打理生意;回来一段时间,又要出去‘坐移民监’。”

  对于富豪移民造成财富外流的说法,涂先生并不认同,“事业都还在国内,能带走多少财富?”

  某中介公司的卢先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移民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如同农民工南下打工一样。它短期内确实会造成一部分闲钱被拿到国外,但只要这些企业家的经济活动在中国,根在中国,大规模财富外流的可能性就不大。”

  为子女移民,替未来下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实不论是“中产精英”还是富贵人家,说到移民,都喜欢拿“教育”说事,把“子女教育”归结为移民的重要理由。照此推断,目前的教育体制扮演了移民潮的推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移民中,很多人收获的只是悲剧结局当人们拖儿带女到达目的地国,多年后或许会发现,虽然帮助孩子逃脱了应试教育的命运,但在东西文化的交锋中,他们并不成功,甚至很可能“丢掉”了自己心目中的孩子。

  李先生旅居加拿大多年。对于时下的教育移民热潮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养育子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加拿大,孩子16岁以后就必须独立,自己挣学费,父母的钱宁愿拿去旅游,也不会为子女付学费。因此,父母年老后,子女也不认为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国家应当负责老人的赡养”。李先生说,正因为如此,加拿大很多老人最后在养老院度过余生;也正因为如此,老外往往习惯提早规划养老金,因为他们明白,养老只能靠自己。“这些观念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完全冲突。”李先生说,不少第一代移民在子女教育上会感到“不平衡”。他们普遍对子女全心付出,但环境使孩子的思想已经完全西化,缺乏对父母的责任和关爱。“华人在子女教育上做不到像老外一样‘无情’,因此也就没法儿接受孩子对待父母的‘无情’。很多年后,孩子可能创造性思维更强,但思想上和父母距离很远,甚至会感觉‘丢’了自己的孩子。”

  不仅如此,新移民融入社会的艰难也有可能成为阻碍子女成长的巨石。李先生说,以技术移民为例,约九成新移民短期内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移民夫妇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种父母的“亚健康”生活状态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枚定时炸弹。李先生的一位朋友,移民前曾是广东某高校的副教授。两夫妻为了孩子能够顺利移民,到加拿大下飞机后第二天,副教授就通过中介找到一份劳力工,从此一干五六年。数年后,副教授追悔莫及,深感这样的抉择对孩子来说未必是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