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房企老板大多由木讷寡言、面目粗鄙的前包工头组成之时,出身我国高官摇篮中央党校的法学博士冯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既是根正苗红,又显卓尔不群。但他却说:我其实只是一个生意人。
“理想让你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冯仑常常会回忆一二十年前艰难创业的故事。
有一次,万通的早期主要合伙人王功权要离开公司,他们二人在北京亚运村一家酒店里办交割,冯仑把支票一给,王功权在协议上签字画押。冯仑说:大哥,我现在就剩下理想,啥都没有了,钱全在你这儿,我就剩下一个公司,一堆事,还有负债。王功权回应:那咱俩换一下?仑答道:我还是想要理想。
对此,冯仑总结称: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坚持理想,有一个很大的目标时,对钱的事情便可以淡定,第一,你会站在合规合法的一边,不会运作赃款、黑钱;第二,你跟人谈判的余地很大。
近些年,冯仑经常有机会到世界各地转悠。一次,他参观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大清真寺,看到里面那么多人在做礼拜,没有人组织,只要阿訇(伊斯兰教主持)一召唤,大家就都做同一个动作。他意识到,只有宗教的管理成本是最低的,因为自觉;而军队、监狱的管理成本最高,因为强制,一家公司如果用一种很好的价值观来统率,最后大家都变成“教友”关系,管理上就很省心,选择外部合作伙伴时,如果能志同道合,则可降低合作时的摩擦成本。此种价值观或者“道”,也就是理想。
“理想不能改变,过程可以妥协。”这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冯仑另一份人生感悟。
“貌离神合,
公司做公益的理想境界”
民营企业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是这几年一个热门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冯仑和万通都是公益积极分子,自然无法置身“是非”之外。
2010年9月,冯仑出席了北京举行的“巴比慈善晚宴”,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两位大佬现场“布道”的一些话,让他印象深刻。
比如比尔·盖茨强调,捐款和慈善不应该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我们每天能吃到肉,不能为了帮助别人,自己不吃肉,只吃蔬菜,所谓舍己为人,是极端的情况,你跳下水救人,自己却牺牲了,但当时你并不想死。
巴菲特也讲,捐款这件事要自愿,什么时候想明白了再弄,他是花了30多年后才作出决定(捐献全部财产)的,慈善是个人的事,不应该强迫。
对于捐款做公益,冯仑有两个原则:第一,不管怎么捐、捐多少,钱不能捐给政府,要捐给社会,因为捐给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公益组织,意味着钱还在民间。第二个原则是,不应该全捐,如果在捐款过程中伤害到财富创造的能力和自由企业制度,会破坏市场经济。
如何处理公益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冯仑认为有两种做法,一种叫“貌合神离”,一种叫“貌离神合”。前者是早期不规范的做法,很多企业把营利事业和非营利事业裹得太紧,老总也身兼两职,以至于即使动静很大,号称“首善”者,公众也会对你和你的企业做公益的动机与成效产生怀疑。后者则是公司战略和公益战略在价值观上有交集,但具体业务上各自独立,互不搭界,这样才能保证公益越做越好,营利也越做越好,公众更相信你做公益的诚意,更尊重你的企业品牌。
(摘自《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