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6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霍童线狮 独领风骚千百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其实年轻人也很热爱这门祖传绝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要求学艺。可是学成之后,由于谋生的需要,辛苦培养的新生力量却在悄悄流失。”

  □ 林世勋   

  “砰”的一声炮响后,锣鼓声大作,舞狮台上硝烟四起,两只张牙舞爪的“雄狮”,恍如天降;出洞、攒穴、登山、下岭、飞岩、抢球……斗到酣处,一团急火突然窜出台面,双狮扭身避让,“咻”地飞窜出两米开外,眼见就要落入人群中,却见一个“雄狮摆尾”,双狮又窜回台上。登时观众掌声雷动,叫好不迭。

  这便是霍童民间绝艺——舞线狮。

  说起霍童线狮千百年来独领风骚、声名远播,线狮艺人个个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陈姓线狮源于盛唐时期的泉州、南安一带,据称是由泉州的提线木偶艺术演化而来。清康熙年间,陈姓祖宗举家迁到霍童镇。经过数十代人的改进,如今线狮已从当年的提线木偶般大小,“长”到30多公斤的块头,而且有单狮(雄狮)、双狮(兄弟狮)、三狮(母子狮)、五狮(祖孙三代狮)之分。每头狮子都由几条粗绳一头系在身体各处关节,一头穿过舞狮架掌握在舞狮师傅手中,大狮需要5个师傅操纵,小狮则需两人。在焰火、灯光、锣鼓声的配合下,站在台后的众艺人凝神聚气、手线合一:“雄狮出洞”、“母子相亲”、“三狮戏珠”——操纵台上狮子表演出各种逼真的动作和神态,令人叫绝。

  黄姓线狮的老艺人黄振泰说,自家线狮的起源来自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相传,昔年老祖宗用布包棉花扎成“狮子”,系上线绳,穿过太师椅靠背上的花纹小孔。拉动线绳,“狮子”便上窜下跳,以此逗乐小孩。后来,老祖宗看到一座酷似“雄狮回首”的山头,备受启发,回家摸索制成一头重达30余斤的大狮,在狮身不同位置装上“滑饼轮”,狮头、狮尾系上往返绳索,狮子双腮还系上两条绳。拉绳人走在人工抬着的游街舞台后操作,通过不同方式拉动绳索,让狮子舞出钻穴、出洞、含球、吐球等生动架势。

  霍童线狮,到底是如何通过那些神奇的“线”来表演出令人心驰神往的逼真狮戏?据介绍,这些“线”构成了线狮全身的“神经系统”,让它们与后台表演者息息相关,人线狮三者合一,才能舞出活灵活现的动作;而且这些线的制作大有讲究,用料是霍童当地产的一种大麻绳,软硬适中,以保证每个动作准确传送到狮身各部位;线狮的制作工艺更加讲究,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最重可达30到40公斤,一般以竹篾为框架,依次填充棉花、布料等物,狮毛还选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作。

  “如今采用灯光背景,晚上效果特别好;拿不锈钢片装点线狮后背,灯一照就发光;把电引到狮子身上,狮子眼睛会亮,会眨,更逼真;狮脚用木雕代替竹篾,刻上关节,几乎能以假乱真……”老艺人陈师傅告诉记者,从16岁接触家传线狮绝技至今,他已见证了陈家线狮40多年的发展历程,越来越科学的制作工艺,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线狮不但制作工艺复杂,表演起来更要过人的技巧。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训练有素的线狮艺人得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体力。“大狮子一收一放,两支手臂没有百来斤的力气哪能拿稳?一场表演下来,舞狮人轻的累好几天,重的甚至吐血。”年届花甲的黄振泰向记者坦言,他10岁开始学艺,苦练到自己30岁以后才能真正做到举重若轻,技艺娴熟。

  独特的风格、奇妙的技巧,使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民间绝技。然而,对于这门民间绝活的薪火相传,老师傅们却有些忧心忡忡。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佳节的助兴节目,即使应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线狮表演艺人平日都要做工养家,演出前才集合排练,这不免影响了对线狮表演艺术的钻研与发扬光大。如今熟稔线狮表演技艺的大多是族中长者。黄振泰老师傅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其实年轻人也很热爱这门祖传绝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要求学艺。可是学成之后,由于谋生的需要,辛苦培养的新生力量却在悄悄流失。”

  (摘自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会刊《北京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