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铁观音的世界里,“八马”的形象,与马的奔腾、马的俊逸、马的坚强、马的超凡脱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 黄哲真
王文礼,铁观音第13代传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泉州市总商会副会长、世界非物质遗产铁观音代表人、中国茶叶企业十大风云人物、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似乎掌握有源自老祖宗王士让的铁观音家传“独门秘籍”、挟100多年前名扬东南亚的家族“信记茶行”余威的高人,王文礼在父老乡亲的支持鼓励之下,闯入群雄并起的茶市后,他是如何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打造出一个庞大的铁观音王国来呢?是奇迹,还是也有运气成分存在?
国兴茶兴
对于成功的原因,王文礼自己的答案十分简单、明了:“国兴茶兴”。
当然,可以加以总结的经验很多,也很有特色。比方,在寻找市场切入点时,采取“不露痕迹的重点进攻”、“依托商业航母”,结合活广告式的手段和技巧,经过几年的“守拙”,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认可和回报,以此开创了铁观音在大型超市建立专卖店的经营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几乎在建立公司的同时,他就开始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茶叶科研之旅,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部门合作,从种、制、管等多方面,消除农残、实现有机生产等多层次,按国际标准对铁观音等系列乌龙茶产品进行“净化”,使得八马的产品经得起严格的检验、符合苛刻的要求。单单从出口业务上看,既能够通过日本的严苛商检,又能在欧盟国家的绿色壁垒前畅通无阻,能在行业内遥遥领先,这就不是一般的功力和普通的业绩,而是达到“扬国威”的高度了!
兴茶须有道
于是,我们可以说,国兴必然带来茶兴,但兴茶,须有道也,否则,事倍功半。八马的兴茶之道,可圈可点的不少,难以在此一一详述,仅撷其一二,即可管窥,即看八马的企业文化。本来,这是一个大题,也是许多大企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而作为有正宗传人做底气的茶企来说,八马先天就在茶文化领域占据着较高平台,正所谓血统高贵,但仅仅靠这个是不行的,疾速发展的茶业和相应的文化事业,对茶企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观音文化要与高速工业化的社会有机结合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对业界提出了挑战。除了以较高品位和质量搭起的、由网站、内部报刊、文艺活动、品牌宣传等组成的文化架构,作为常规性的文化建设内容之外,八马茶业在茶文化的普及、推广上的主要特点,可以用“本”和“精”二字来概括。何谓本?溯本、正本是也。简单的定式是:铁观音文化建设,应以最基本的元素为起点,通俗点说,即先要会泡茶、喝茶,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掌握和提高。为此,八马创立了一套既实用又富于内涵的铁观音冲泡技艺,出了个“八帧图”,不需广告和宣传,八帧图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成了许多茶商和茶客、茶友必备之物,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这一举措,恰也源自王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功,这又是“本”的另一层含义。
纯正的追求
再以“斗茶”为例。斗茶,是整个铁观音文化链条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和最具魅力的环节,是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铁观音茶业的发展,这个民间传统节目,不仅在安溪得以恢复和发扬光大,而且走出茶乡,如今已经成为闽南乃至全福建的一种带浓郁节日色彩的文化盛事。在擂台鼓乐齐鸣,茶王披红挂绿、八抬大轿伺候,“状元茶”拍出令人咋舌的天价的喧闹之中,很少人会注意到斗茶台的形状和装饰。也许在人们看来,用什么“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摆上来的东西和评定这些东西的人,因此,随便搭一下、用几张桌子拼一拼,桌布一蒙一披就成,大概谁也不会在乎。可是,就有人在乎,这人就是王文礼。正当全场的目光聚焦在激动人心的巅峰对决之际,他却在琢磨前前后后整套程序的每一个细节,看看哪里不足、哪里不尽人意、哪里需要改进或提高。正如对铁观音的品质和工艺要求精益求精那样,正统前提下的对纯正的追求,是八马的传统和一贯作风,于是就具备了“精”的特点。
于是,一张斗茶台,成了王文礼和他的八马对铁观音文化的执着、专注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