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朱共山:从“民营电王”到新能源首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一家民营企业进入光伏行业5年即成为龙头老大,这得益于其掌门人“破坏性开采”的思路,以及……

  2012年春节前不久,朱共山到菲律宾、越南等国考察,谈妥了多个能源项目,这位“光伏大佬”显然试图布局东南亚。

  54岁的朱共山是位极为低调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他曾是中国的“民营电王”,在五大电力集团的夹缝中建了20余座电站;他于2006年才进入光伏产业,却在短短5年间发展成为了全球多晶硅和硅片行业老大,并以160亿元的身家成为2011年胡润新能源首富。

  

  央企伙伴

  在涉足光伏产业10年前,朱共山对外界讲得最多的是,为什么他的火力发电厂不冒黑烟。

  朱共山是电力科班出身,出生在苏北阜宁县东沟镇农村,在家排行老三,他的发家史在家乡近乎被神化。

  朱共山从1978年就开始在阜宁打拼,还做过售货员等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创业。先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协鑫集团(壳公司),以外商身份在内地找项目。其第一个项目,是在太仓建了一个热电厂,即1996年成立的太仓新海康协鑫热电有限公司。

  这一公司由朱共山与香港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而后者的大股东,是保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香港嵘高贸易有限公司”,持股65%。也就是说,朱共山初次“出山”,就和央企保利集团站在一起唱大戏,这也是保利协鑫公司名称的由来。

  彼时,第一个热电厂项目曾因资金问题被迫停工,幸运的是,朱在后来得到了一位“贵人”的帮助,算是逃过一劫。

  

  “长单”之赌

  2006年,朱共山决定进入光伏产业门槛最高的上游——多晶硅原料行业。他狠砸70亿元创立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中能)。那个时候,国内光伏企业密集在海外上市,朱共山之所以区别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进入上游,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更是因为他是个“大胃王”。

  朱共山敢赌。江苏中能投产之后,恰好碰到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涨的行情。但就在多晶硅异常紧俏的疯狂时刻,他决定利用多晶硅供不应求的机会与下游客户签订长期战略供应合同。随后,江苏中能并没有乘机大赚500美元/公斤的现货利润,而是选择与客户签订利润相对要少得多的8年长期合同,合同价比现货价要低40%—50%,按照账目算下来,朱共山放跑了上百亿元的利润。

  朱共山一直认为签“长单”是他在光伏产业打的漂亮仗,这一招为江苏中能在金融危机逆市扩产打下铺垫。当时多晶硅价格已经跌到了100美元以下,但有了这些“长单”,江苏中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比其他企业的日子好过许多。

  

  难以复制

  2011年1月,多晶硅行情还算不错,但到了3月底开始,太阳能电池相关报价一路走跌,由于欧债危机爆发,欧洲许多国家取消对替代能源的补贴,多晶硅价格又一次暴跌,甚至降到了前所未见的40美元以下。

  为了安抚下游厂商,朱共山几次带队与客户谈判,采取的是降价、延长合同的方式,实现合同总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硅料现货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朱共山笼络了下游企业的心。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