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撰写 申华
2011年,神华集团产运销多项关键指标上了新台阶,煤炭销量突破5亿吨;铁路运量超过3.2亿吨;黄骅港吞吐量过1亿吨;发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营业收入超过280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2009年初提出的“五年经济总量翻番”目标。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经销商,神华集团安全生产多年来保持世界煤炭行业的先进水平,2011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达到293位。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神华集团审时度势,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了神华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管理创新之一:“五型企业”管理模式。这是神华自创的管理理论,并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行,推动企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荣获了2010年度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这一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管理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以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节约环保型、和谐发展型为基础全面优化企业管理,推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管理创新之二:构建生产、经济、政治三大本安体系,突出过程控制,实现系统安全,为神华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神华集团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煤矿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安全管理的“两个理念”,在煤矿、电厂、港口、铁路、航运和煤制油化工产业全面推行,创造了安全生产的骄人业绩。在此基础上,又将“两个理念”的深刻内涵拓展到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领域,构建生产、经济、政治三大本质安全体系,实施十大安全工程,为神华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持久的安全保障。
管理创新之三:与时俱进,不断实施资源整合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神华集团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总部、到业务板块,再到子(分)公司实施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
管理创新之四:规范的公司治理。近年来,神华集团以董事会试点工作为契机,以建设规范董事会为重点,构建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神华集团公司治理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6月,神华集团独家发起成立的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2007年10月回归A股,凝聚了社会资金,为企业发展壮大储备力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推动企业上市的进程中,神华积极探索在由部分上市到整体上市的过渡期内,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两个董事会并存情况下,既依法合规又规范高效运作的体制机制。
在国资委、证监会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初步构建形成了具有神华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双层董事会、双层经理班子、一套总部机构,董事会和经理层实现交叉任职、决策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高度重合。
管理创新之五: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控能力,激发人才活力。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满意度,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神华集团在中央企业率先启动面向社会的公开竞聘,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创新了干部选拔方式,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得到了中组部、国资委选人用人联合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选人用人满意度比中央企业平均水平高出20.76%。同时,集团党组开展的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中组部和国资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管理创新之六:借助信息化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神华集团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运用到采煤控制系统中,形成了集成、高效、覆盖矿区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高产高效的千万吨矿井群和千万吨矿井工作面,使神华的矿井全员工效和综采工作面单产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所有矿井全部安装了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小灵通无线通讯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可以做到实时监测井下有害气体情况,发现有害气体超标能够及时预警,通知附近人员撤离,最大程度保障安全生产。2000年,大柳塔煤矿率先建成了全国首个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自动化矿井,随后在全集团矿井中陆续推开,实现了煤矿固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2008年建成了国内首个全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向井下无人生产技术迈进了一大步。从1988年起,神华就逐步建起并完善了特有传输网络,保证了遍布全国各地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通讯便捷稳定,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2010年,神华集团启动SH217工程,建设“两横一纵”三大信息平台(产运销协同调度指挥平台、人财物协同资源整合平台和一体化纵向管控平台,持续支撑提升集团管控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业务协同能力、专业管理能力、本质安全管理能力、集约化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七大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