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9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白族的饮食习俗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县等地亦有分布。

  白族饮食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或节庆时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荞麦。主食一般蒸干饭,便于下地时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成)等。三餐都配新鲜蔬菜,也制成咸菜、腌菜、豆瓣酱。用洱海特产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菜炒火腿、海菜豆腐汤等。肉食以猪为主,兼有牛、羊、鸡、鸭、飞禽和鱼鲜,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油鸡棕、吹肝和饭肠等食品,腌年猪和乳扇(羊乳点酸水而成)是当地“一绝”。烹调方法多样,口味偏好酸辣,大理白族创造出大理砂锅鱼、柳蒸猪头、乳扇凉鸡、油炸仙人花(仙人掌花)、盐炖罐子肉、鱼茸乳扇卷、生皮、汽锅饭、大理洱丝等一批名食。

  生皮。生皮是白族极具特色的菜肴,它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之际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炖梅、辣椒等调料。

  下关砂锅鱼。下关砂锅鱼是下关地区特有的菜肴,将洱海的肥鲤鱼,剖腹洗净,抹上盐腌十分钟左右,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盐、味精等调料,置于火上文火煮成。

  炖梅。洱海东岸产梅,绵延百里的山上到处是梅林,有苦梅、盐梅两种。炖梅是用苦梅制成的,是当地人喜爱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入盐和花椒,盖严置于火上,连炖一至两天,制成后其味酸香异常,是上好的调味佳品。

  乳扇。洱海邓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以产乳牛而闻名天下,当地的乳扇更是远近驰名。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制成酸水,再放回锅内加热至60至70度,随后注入鲜牛奶,用筷子搅拌,使其渐结成絮状,再用筷子摊成薄片晾干而成。

  乳扇黄中带白,洁白光亮,而且营养丰富,它可生吃、亦可煎、蒸、烤吃。

  烤茶。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设有木架的烤盆,上有三角架,每逢有客人,主人便用砂罐烤茶待客,这就是“三道茶”,头道上有普洱烤茶,二道上加红糖、蜂蜜、核桃仁、花椒的泡茶,三道上加乳扇、红糖的味茶,这便是“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而且,“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讲究颇多。

  节庆食俗。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素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凉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元节吃羊菌和烩鱼包肉馅;中秋节吃白饼和酥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荞粒和羊肉汤。

  饮食忌讳。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色菜肴。进餐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过节之夜,岳父不能留女婿在家过节。

  (摘自四川省云南商会会刊《彩云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