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任正非:什么样的接班人才能推进“帝国大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任正非之于华为,到底意味着什么?

  虽然他并非名义上的董事长,但却是事实上的单一最大股东;虽然他自称“甩手掌柜”,但却真正主宰着这个帝国的每一次攻伐;虽然他几乎完全远离公众视野,但他的一举一动总会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

  未来,如果任正非果真卸任,他的接班人们,理应有能力继续履行CEO职能。不过,谁能顶替任正非,成为华为帝国真正的权威?当华为需要作出新的战略选择时,谁又能够摆脱华为的惯性?

  2011年底,身为CEO的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表的一篇名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章,让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华为。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首次公开谈及“华为的接班人问题”,并明确表示,华为将从“轮值COO制度”,过渡到“轮值CEO制度”。

  对于华为和任正非来说,这均是一个微妙的时刻。在24年的风雨历程之后,任正非已经年满68岁,并且身体状况渐差,而他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华为正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但它面对的却是一个“不清晰、不确定”的未来。

  

  “轮流坐庄”或是过渡

  

  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即将实施的“轮值CEO制度”,只是此前已经实施了8年的“轮值COO制度”的延续和升级。

  2004年,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美世咨询公司(Mercer)的建议,华为重新设计了高层决策机制,成立了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由于任正非不愿出任EMT主席(相当于COO),华为便开始实施EMT主席轮值制度,“由8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经过两个循环,演变到今年的轮值CEO制度”。任正非称,“也许是这种无意中的轮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

  不过,任正非应该很清楚,COO和CEO最大的差别是,后者更强调“领导力”。如果实施CEO轮值制度,可能意味着,未来的华为CEO,在战略制定与战略决策上将不会有很大的作为。

  任正非自己也表示:“这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败也是这一人的制度要好。每个轮值CEO在轮值期间奋力地拉车,牵引公司前进。他走偏了,下一轮的轮值CEO会及时去纠正航向,使大船能早一些拨正船头。”

  而在深圳市基业长青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原华为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吴建国看来,华为的CEO轮值制度,应该是以“任正非依然控制董事会(主导股东层面的最终决策)”前提的,未来,若任正非彻底退出,则CEO轮值制将会终止,改为实行国际通行的CEO制,即CEO向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向全体股东负责的二级代理机制。

  

  争议“子承父业”

  

  任正非此次公开谈及“接班人问题”,之所以引发外界如此的关注,与此前有关“华为接班人”的诸多传闻有关。

  2011年10月底,也就是任正非发表这篇文章的一个月前,多家媒体报道称,“任正非有意逼走华为现任董事长孙亚芳,为儿子任平顺利接班铺平道路”。已经出任华为董事长13年的孙亚芳,与任长期默契合作,在业界一直有“左非右芳”的美誉,孙亚芳也被认为是接替任正非的最有力人选之一。

  此前还有传闻称,任正非曾在2007年、2010年两次提议让其子任平进入EMT,但却遭到了包括董事长孙亚芳等在内的多位华为元老的反对。

  而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已于2011年4月进入华为董事会,并出任CFO。

  因为“华为接班人”始终悬而未决,有人还曾援引IBM沃森家族的例子称,任正非“在等候他的儿子长大”。

  或许,巴菲特对任正非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目前集伯克希尔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投资官”三重角色于一身的巴菲特,2011年底已经明确表示,将为这三大角色分别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而他的大儿子霍华德·巴菲特,未来将接任伯克希尔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长”,但霍华德不会参与伯克希尔的具体管理。

  不过,二人最大的区别是,巴菲特目前持有伯克希尔23%的权益和34%的投票权,而截至2009年底,任正非仅持有华为1.42%的股权。

  而按照华为的内部流程,华为的持股员工选举产生“持股员工代表”,持股员工代表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代表股东管理公司,公司的经营管理团队,则在董事会确定方向后负责具体执行。若任正非这个权威最终告别华为,其家族成员是否能够继续掌控华为董事会,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疑问。

  

  “接班人”的考验

  

  未来,不管谁成为任正非真正的接班人,他或他们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华为正在从一个“跟随者”变为“领跑者”,而它面对的是“不清晰、不确定”的未来。

  事实上,这样的挑战已经来临。

  2010年,华为顺应“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变化,成立了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业务、终端业务和其他业务四大业务运营中心。显然,与前20年相比,今天的华为在业务层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近一两年,华为的发展,似乎已经有悖于任正非坚持多年的谨慎和专注原则,不仅分拆出了企业和终端两大业务集团,而且在一年内招了3万多名员工,人员扩张了近1/3,甚至,还提出了要超越思科和谷歌的“大跃进”目标。

  华为起家的业务是面对运营商的通信业务,所以,对于华为来说,企业业务、终端业务以及包括软件在内的其他业务,均是全新的挑战。华为,正在从一家专注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向一家综合性的IT企业集团转型。

  只是,华为从自己擅长的运营商市场走向新市场,也就意味着从蓝海走向红海,意味着开展一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它能够取得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即使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又是否能够推动华为公司整体走向“长期价值贡献”呢?(任然)

  延伸阅读

  任正非:

  领路是一个探索过程

  目前华为面临的外部环境、市场形势越来越不明朗,在这种的情况下,对于任正非和他的潜在接班人来说,如何带领华为突围而出,才是当下最迫切和最重要的。

  在此期间,这些“潜在接班人”的试错空间依然存在,任正非还可以充当最后一道防火墙,避免华为因轮值CEO的战略决策失误而身陷危局。

  毕竟,正如任正非自己所言:“领路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因为对未来不清晰、不确定,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