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葆文
2004年4月18日,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发生“4.18”钢水包倾覆特别重大事故,一个30吨的钢水包掉落,造成32人死亡。
经专家对事故现场初步勘察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该公司生产车间起重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按照《炼钢安全规程》的规定,起吊钢水包应采用冶金专用的铸造起重机,而该公司却擅自使用一般用途的普通起重机;二是设备日常维护不善,如起重机上用于固定钢丝绳的压板螺栓松动;三是作业现场管理混乱,厂房内设备和材料放置杂乱、作业空间狭窄、人员安全通道不符合要求;四是违章设置班前会地点,该车间长期在距钢水铸锭点仅5米的真空炉下方小屋内开班前会,钢水包倾覆后造成人员伤亡惨重。
我们知道,有些钢厂如武钢提出“万点受控”的管理,所谓“万点”只不过是个概念,并不意味就是“一万”个点,“受控”是说纳入管理和状态可控。对照上述事件,“固定钢丝绳的压板螺栓松动”是事件发生的最直接原因。那么,“压板螺栓”是否松动就应该属于受控状态了。网上还流传另外说法,是钢水包“耳轴”断裂。那么“耳轴”也应该是受控之点了。无论是“压板螺栓”还是“耳轴”,它们是否真正受控?也就是我们的点检体系是否涵盖这些内容?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点。如果检查企业的相关管理文件,发现无论“压板螺栓”还是“耳轴”都列入点检规范,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浮出水面:我们的执行力是否到位?
辽钢事件之后,这个世界上又出了不少重大设备事故。
一个是BP公司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引起原油泄漏,造成严重海洋污染,油污已经形成2000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等于2.59平方公里)的污染区。
英国石油公司内部调查显示,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由一个甲烷气泡引发。另外,漏油最后一道防线“防喷阀”先前发生过失效的状况。工人在钻井底部设置并测试一处水泥封口,随后降低钻杆内部压力,试图再设一处水泥封口。这时,设置封口时引起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促成一个甲烷气泡生成,导致这处封口遭破坏。这个甲烷气泡从钻杆底部高压处上升到低压处,突破数处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发时,钻井平台上的工人观察到钻杆突然喷气,随后气体和原油冒上来。气体涌向一处有易燃物的房间,在那里发生第一起爆炸。随后发生一系列爆炸,点燃冒上来的原油。当时升起一片“气云”,罩住平台。钻台大型引擎随即爆炸,到处都是火。平台沉没后大量漏油。这座钻井平台配备的“防喷阀”大如一辆双层公交车,重290吨。作为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防喷阀”安装在井口处,在发生漏油后关闭油管。但平台的“防喷阀”并未正常启动。平台还装备一套自动备用系统。这套系统应在工人未能启动“防喷阀”时激活它,但当时也没有发挥作用。事发后,英国石油公司企图借助水下机器人启动“防喷阀”,也未能奏效。
美联社报道,自从联邦政府监管人员放松设备检测后,数年间数座钻井平台的“防喷阀”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而对此却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与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爆炸和泄漏,核污染影响了全球。3月26日是核电站40年的生日,日本政府刚刚批准了这个核电站延寿20年,却不幸发生了这个震惊世界的悲剧事件。虽然地震与海啸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由于设备老化,近年来这个核电站事故频频也是事实。这些意外是否引起使用者的足够重视?这同时又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是否仅仅从企业功利和经济角度来设定设备的寿命周期?除了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以外,是否要评价设备的寿命周期风险(故障概率乘以故障后果)?当风险威胁的是人类和全球,就要思考日本政府是否有权批准这类设备的延寿?
我们再回顾一下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件。据某铁路局动车检修所一工程师称,D3115次属上海局管辖,在温州遭遇雷击停车,雷击破坏了列车的信号释放系统,导致铁路无法检测有车停在路轨,D301次属北京局,正常运行,迎头追尾。目前中国动车班次较密,一条铁轨上,车间距离为10分钟路程。又据某交通院校教授分析,动车组列车通常使用自动闭塞法行车,由于划分成闭塞分区,可用最小运行间隔时间开行追踪列车,整个区间装设了连续的轨道电路,可以自动检查轨道的完整性,但它仍以固定的空间间隔(闭塞分区)来保障列车行车安全。由于采用自动闭塞,(追尾)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这次可能是调度出现了问题,命令没有发到车上,或者司机没有减速,再或者没有收到地面的指令。动车也和高铁列车一样采用弓网系统供电,弓网系统遭受雷击后列车可能受影响而停车。
据某铁路局高层领导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全体会议上说,存在设计缺陷的信号设备(是否是设计缺陷——未经严格验证和论证,结论下得太早)由北京一家研究设计院设计,2009年9月28日投入使用。他在分析铁路部门的问题时说,在雷击造成温州南站信号设备故障后,电务值班人员没有意识到信号可能错误显示(如何意识信号可能错误?随时怀疑信号错误?那如何办?下令所有列车停开?),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不同人有不同敏感性,遇到不敏感的就追尾?如何让大家敏感起来,几百人生命就吊在“敏感”这颗树上?);温州南站值班人员对新设备关键部位性能不了解(不了解就上岗了?),没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设备问题,暴露出铁路部门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到位。他还说,事故反映出现场作业控制不力,温州南站电务值班人员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故障处理(执行什么规定?谁来判断出现什么故障?如何处理?),没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反映出的设备质量、人员素质、现场控制等问题,说明铁路部门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反映出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这位领导的分析更是离谱,这基本无助于事故的根除!是对铁道部门管理抽象的否定,具体的肯定!
我们列举了上面三个重大事故,尽管有的和天灾有关,但结果都导致“人祸”的发生,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祸”是导致“人祸”发生的最根本起因。
这些事件告诉我们,设备管理需要科学、严谨、不折不扣的行为!任何官僚的、虚伪的,甚至些许的不到位的行为(如操作、清扫、检查、测试、紧固、调整、润滑、更换、堵漏、防腐、对中、平衡、隔离、设备更新淘汰等),都可能酿成惨剧!重大安全事故总有物理化学背景存在,不会因为会议多少,口号多响亮,文件多漂亮而转移!设备管理是“实干”的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的花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