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0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成本和管理失控酿苦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一个高铁供货商兴衰的启示

  

  近三年来,威奥大举扩张,频建厂房,上马各种项目,最终陷入成本和管理失控。如今,在青岛威奥轨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奥)的会议室里,仍挂着孙汉本与张曙光的合影。但威奥已今非昔比。

  □ 王晨  

  在过去的三四年间,威奥在高铁内装市场异军突起,在铁道部“点装”订单的支持下,威奥一度风光无两:地方政府支持、银行支持,甚至北车集团下属的北车租赁也为其提供了数亿元融资款。在最辉煌的2010年,威奥在唐山盖了近10万平方米的厂房。

  2011年2月28日,铁道部运输局原局长张曙光被停职审查之后,数家与其关系密切的民营高铁供应商负责人相继被调查,至今有三位仍在国外。

  孙汉本即是其中之一。张曙光案发后,孙汉本曾经被调查一个月之久,结束调查之后,孙汉本即和妻子远避德国,至今未回。

  “点装”,即点名装配,是铁路行业的潜规则之一。2008年,在铁路内装市场积累不多的孙汉本,大举拿下高铁内装件订单,一度成为中国北车集团内装配件的垄断供应商,惊煞业内同行。孙汉本有张曙光等人在背后撑腰,被铁道部“点装”的消息在业内流传开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11年铁道部刘志军、张曙光被立案调查,高铁市场超常规发展也戛然而止,铁路项目停工、拖欠供应商欠款之事层出不穷。当初孤注一掷“豪赌”高铁业务的威奥旋即损失惨重:拖欠银行贷款6亿元、北车租赁贷款3亿元,而资产总值及应收欠款也仅为9亿元;2011年初以来,新订单绝迹,仅靠老订单维持,大量高成本的设备、厂房闲置;公司陆续裁员超过2/3,人才也大量流向竞争对手。

  从2004年起,为人豪爽、出手大方的孙汉本,在铁路系统网织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搭上了高铁对外合作、快速发展的便车,也踏上了一条极盛而衰的不归路。

  威奥的几度沉浮,正折射了一个民企高铁供应商的兴衰命运。

  白手起家

  2002年,孙汉本夫妇成立了威奥装饰,由贸易领域开始步入实业,注册资本120万元,主要制造加工铁路配件及办公家具。

  2004年,孙汉本迎来了事业的转机。这一年,铁道部开始实施装备现代化项目,成立了动车组项目联合办公室(下称动联办),通过招标的方式,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铁路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威奥装饰相机而动,与瑞士罗美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青岛罗美威奥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下称罗美威奥)。

  2004年10月,铁道部完成了第一单国际招标项目,并提出了明确的国产化目标,此际张曙光也已从沈阳铁路局调任北京铁路局,并升至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

  瑞士罗美公司在国外是西门子的配件生产公司,生产玻璃钢。从2005年开始,北车集团的唐山机车车辆厂(下称唐车)在铁道部的组织安排下,实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制时速300公里以上的CRH3型“和谐号”高速动车组。2006年年底,罗美威奥以国外西门子配件公司的身份顺利拿到了唐车的订单,合同额1.47亿元,成为孙汉本的第一桶金。

  

  “点装”而兴

  但在2008年之前,威奥的日子并不好过。自拿到惟一的唐车订单后,2007年,孙汉本大肆投入建设厂房,一时成本失控,令威奥濒临破产,当时一年营业额3000多万元,但亏损却高达2000多万元。其间,威奥不得已进行了两次股权质押,孙汉本连自己的房子都押进了银行。

  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4万亿”投资的出笼,给中国铁路带来了大发展时机;此时,孙汉本前期积累的铁路人脉关系派上了大用场。“孙汉本以前从未做过相应的产品,但一进入即能拿到订单。”一位在上世纪90年代即参与铁路内装市场的人对记者说。

  在高铁内装件的竞标中,孙汉本一度垄断北车内装市场,这甚至不符合三家进入的原则。

  “老孙能拿到单,我们一开始吃惊,后来也不觉得稀奇。”铁路内装市场的人士认为孙汉本的为人及社交能力,在关系至上的高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大家猜测孙汉本跟张曙光的关系外,孙汉本跟整车厂及铁道部其他部门的关系,在业内也不是秘密。

  一位南车四方人士对记者透露,“有人打麻将常直接给孙汉本打电话,说‘三缺一,你过来吧’。孙汉本就用大包提着20万元的现金过去。”在打点关系上,孙汉本舍得投入,一位威奥内部人士透露,孙汉本有时一次提现金四五百万元,“有一年,这种情况出现了四五次。 ”

  

  无度扩张

  在供应商大会上,张曙光魄力非凡,一句话常挂在口头:“你们好好开发技术,只要工厂生产出来,我就用。”孙汉本显然受了这句话的影响,近三年来,他大举扩张,频建厂房,上马各种项目。

  2007年,刚刚掘到唐车“第一桶金”的孙汉本,就想把摊子做大,大力投建厂房。2009年年末,孙汉本又在青岛工业港兴建了4.5万平方米的厂房,此后又跟唐车合作,在唐山投资近1.5亿元建厂,设计了18万平方米,最后建成了10万平方米。在跟唐山合作之前,孙汉本还曾经和长春客车厂合作,投建内装工厂。

  但是,大举扩张的效果远逊预期。“孙在长春成立的给长客公司做内装的工厂,最后赔了,设备变卖,骨干调回来。”一位内装市场人士说。“内装市场只是表面上利润高,但有很多看不到的成本,比如运输和安装的损失责任界定,以及产品交出后的服务成本等。”上述人士评价,孙汉本并非内装市场的真正行家。

  一位威奥内部人士透露,几年扩张间,虽然订单很多,但惟一给孙汉本赚钱的还是罗美威奥的玻璃钢产品。2008年,除了威奥集团、罗美威奥和IFE威奥轨道车辆门系统(青岛)有限公司(下称IFE威奥)外,孙汉本又成立了长春新锐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据知情人透露,威奥涂装主要是想承接罗美威奥接的订单,“孙汉本不满足和罗美继续分成,想自己做。”随后瑞士罗美不满意其这种做法,提出了解散的要求,但最后因威奥没钱收购其股权而作罢。

  

  今非昔比

  不过,可谓“福兮祸所伏”。孙汉本在强大的拿单能力支撑下大举扩张,但内部成本管理失控,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据其工厂内部人士透露,威奥工厂内部就像一个微缩版的铁路市场,“从资金到采购到物流,各层都吃回扣,一个两毛钱的螺丝,报价要30块钱。上上下下普通员工都可以吃回扣,整个成本都提高了。

  一个给威奥建造厂房的项目供货商说:“从威奥赚钱太容易了,打点好一个人,产品就可高价卖出。”威奥内部人士也承认:“建造厂房都是按上面指定价格去办,很多零配件都是从指定供货商购买,哪怕是那种夫妻档的小厂子——这里面牵扯的利益链条太多了。”

  威奥的命运,是中国高铁市场沉浮的一个缩影;而孙汉本与外资合作的委曲求全,与官员打交道的鞍前马后,却是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主的形象素描。孙汉本与张曙光的合影至今仍挂在威奥集团的会议室中,然而现在,一位身陷囹圄,一位远避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