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1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呷哺呷哺贺光启:小火锅的大梦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创业当北漂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台湾省桃园县人贺光启与妻子踏上了北京的土地,成为“京漂”一族,开始了创业的生活。

  “最终在北京发展,其实是有一点阴错阳差,误打误撞的情况。”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光启告诉记者。

  最初,贺光启是打算在北京投资做首饰,然后出口外销。正是看到当时低廉的劳动力和廉价的生产成本优势,贺光启才从台湾来到内地。在进行一年多的筹备和考察后,1994年,终于拿到了企业经营执照的贺光启喜形于色。

  

  商机

  

  1996年,北京珠宝市场开始逐步萧条,大量的首饰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而贺光启正头疼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他偶然发现北京速食业的市场似乎不错。

  于是,贺光启开始考察速食市场,当时的速食市场基本上是由麦当劳和肯德基一统天下。一次,贺光启应朋友之邀吃火锅,他发现北京的火锅还是以木碳为燃料的铜火锅或者煤气火锅为主,几个人围坐一起吃,而台湾已经流行用电磁炉加热的吧台式分餐火锅。贺光启觉得出于环保和安全的需求,政府在未来一定会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如果能开家吧台式火锅店,应该受欢迎。

  随后,贺光启以每台700台币的价格从台湾购进几十台电磁炉,以此为卖点,在北京的西单开起了第一家“呷哺呷哺”的店面。

  早期,贺光启认为营业额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自己的妙点子加上先进设备,还怕大众不抢着来尝鲜吗?不料他失算了,火锅店在刚成立时,一天竟卖不出去三锅,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贺光启的火锅店一直都没有火起来。

  北方人习惯大家围在一起吃火锅,针对这种新兴的速食业的分餐,很多人不接受,因观念不同而导致难以理解和认同。此外,贺光启开始是直接从台湾采购调料再运到北京,可到了北京之后,发现不合本地食客的口味。

  贺光启只好寻找出路。他请厨师针对北方人的口味制做了多种调料,然后请消费者来免费试吃,中间还赠送一些小礼物。事后,贺光启认真听取食客的意见,经过无数次的调查,用了半年时间才最终定下调料的口味。

  没曾想,2003年的非典给了贺光启一次翻身的机会。北京人之前不能接受的一人一锅制,在非典期间大受欢迎,此后人们吃火锅时便认准了“呷哺呷哺”。

  随着市场的打开,品牌也很快树立起来,贺光启的压力稍有减轻,但他并不满足于赚点小钱就收手,他趁热打铁,扩大规模,开了第二家分店。2005年开始,“呷哺呷哺”的扩张明显加速。

  

  扩张

  

  走出困境,贺光启展示出经商者的智慧。“9天开一个新店”成为贺光启的一句口头禅,这和“呷哺呷哺”几年前的艰难扩张形成极大反差。

  2008年11月11日,英联投资向“呷哺呷哺”连锁快餐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并获得该公司的多数股权。

  “‘呷哺呷哺’的业绩显示它在任何经济环境中都会成长良好,此项交易表明,英联重视向那些成长潜力巨大和消费群体广阔的行业投资的战略。我相信,尽管目前经济放缓,‘呷哺呷哺’一定能取得更快的发展。英联非常赞赏‘呷哺呷哺’创造了一个既营养健康又经济实惠的中式快餐模式。我们期待着与‘呷哺呷哺’管理层 一起将这种就餐体验带给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英联中国区总裁林明安如是说。

  贺光启表示,英联私募的经营理念先进,为呷哺呷哺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包括合理选址等方面。“未来‘呷哺呷哺’还将着手引入进口原材料,逐步向高端餐饮领域拓展。”

  目前,除北京总部外,贺光启已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分公司。“我们可能会用5年的时间,将分公司增加到5家。每家分公司将直接管理200—300家店面。”贺光启对记者说。

  如今,贺光启的发展目标已经不仅局限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未来还会走出国门,发展东南亚市场,发展那里的区域代理,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吃火锅的习惯。”贺光启展望说。

  (摘自《中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