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次从零开始
谈东升的早期创业经历,走南闯北,一路坎坷。
12岁时,因为调皮,害怕父亲下班回家后责骂,谈东升向舅父借了20元钱,一路逃票扒车,来到远嫁湖北仙桃的姐姐家。几个月后,重回老家,他做起了贩鸡鸭、灌香肠的生意。17岁时,谈东升跑汉阳,提灰桶;跑仙桃,包砖窑。18岁时,谈东升承包砖瓦厂,员工人数近60,由于年轻气盛,管不住人,砖瓦厂很快倒闭。19岁时,跑新疆,开铁矿。21岁时,跑福建,做外贸。
近十年的时间,谈东升创业5次,简述起来像顺口溜,个中滋味,谈东升用“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简单带过。
24岁时,谈东升从福建坐火车来武汉,怀揣57元钱。“当时,在汉阳月湖堤租个房子,月租30元,算是稳定下来,剩下的27元,我的打算是,买扁担和绳子。”谈东升回忆,后来,扁担和绳子没买成,他花了10元钱,在汉正街买了当时流行的皮背带,再转到司门口去卖,赚了5元。
刚好,谈东升在路上偶遇老乡,得知买卖清洁条一年下来可以赚近百元,他就用这刚赚回的5元钱,从老乡那里买下30多根清洁条,从下午四点卖到晚上八点,赚了30多元钱。三年下来,谈东升靠着卖清洁条,赚了近3万元。
生意人的潜质
在汉正街站稳脚跟后,谈东升的生意人潜质越来越多地释放出来,每每在关键时候出奇制胜。
1999年夏天,有一种叫“跳跳娃”的玩具风靡武汉三镇,汉正街很多商家抓住了这个商机,大赚了一笔。虽然反应有些滞后,错过了最佳时机,但谈东升没有放过这次学习的机会,风风火火地赶到浙江义乌“跳跳娃”的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
玩具往往是“一阵风”。此时,“跳跳娃”在市场上已出现明显滞销。“出厂价也在不停地跌,每天一个价格”。
谈东升认为,趁便宜进一批货回去,能赚一笔。留守的妻子很清楚武汉市场上的行情,“商品已经饱和,并且大量滞销,汉正街多数商家已经开始向义乌的厂家返货,这个时候怎么能进货呢?”但谈东升有自己的想法,“武汉已经火过了,但下面的地市应该有一个滞后效应”。
于是,他背着妻子,运了几车便宜货回武汉。这时,汉正街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了“跳跳娃”,而“跳跳娃”在二三级市场的火热如期而至。一时间,偌大的汉正街只有谈东升有货,几车货迅速卖光。虽然错过了第一波行情,但谈东升在最短时间内赚得比谁都多。
喜欢挑战的“土博士”
谈东升的生意伙伴脱口就赞他“土博士”,“土”在于他其实是个文盲,说不出来经营之道的条条框框,“博士”则是实实在在地夸赞谈东升的见多识广和变通之道。比如缠绕在圣诞树上的彩灯串,谈东升的灯比别人贵,一串隔着三四元,但谈东升特意发明在每个灯柄后面都有个串联的插座,省去了每个灯都要配一个插头的麻烦,这些货毫无意外地大受欢迎。
当了解到武汉的亢龙太子、艳阳天、小蓝鲸,都到谈东升这里购买婚庆道具,谈东升决定连贯性地切入婚庆市场,最终能达到二者的循环。
“我们从批发礼品到搞婚庆,是因为我们条件好,比如,别人要去一次性购买道具,我们自己就是做道具的,可以出租,可以批发,可以用来布置仪式,也可以零售,一切都是活的。我有个低成本的道具,我反而要接高端生意,别人上万成本的单子,我5000元可以做下来,这一点,普通的婚庆公司不能跟我比,而且,我仍然是他们的道具经销商。”
在如今婚礼策划走创意的“门槛”面前,“毫无科班背景”的谈东升只想用事实来说话。
当谈东升讲起他的创意,两眼放光,兴致勃勃。“我喜欢挑战,困难的时候压不倒我,布置场子、想点子的事情也难不倒我。”谈东升笑着说。(摘自《投资时报》 周恋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