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安徽商会在武汉拿到一笔授信大单:未来5年,中信银行武汉分行将为其提供100亿元综合授信。相关信息显示,武汉银行如此大手笔给商会“发钱”并不是稀奇事,但多数针对浙江、福建、安徽等外地商会,本地商会与银行合作密度和融资金额,远不能相提并论。
据中信银行武汉分行王家湾支行相关人士介绍,成立于2006年的湖北省安徽商会,现有会员企业330家,注册资金达100多亿。此次之所以选择与安徽商会合作,主要是因为徽商来汉做生意的历史比较悠久,同时也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商会内企业发展前景较好。
“银行与商会的合作,主要就是看中商会的聚集效益,包括安徽商会在内的一些外地商会,有比较系统的组织架构,凝聚力较强,找到一个商会,有可能相当于找到了300多家潜在客户。而本地商会属松散型,直接找企业和找商会的区别不大”。
去年起与商会开展合作的农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与广东、浙江、台商等近30家商会签订合作协议,但与湖北的商会只有一家有合作。
某银行一位负责人介绍,跟外地商会交流,是通过商会找企业,“但在本地,我们是找到了企业后,才了解到原来它也加入了一些商会”。
业内人士透露,浙商、徽商、闽商在全国知名度高,也比较“抱团”,商会领袖多为企业发展最好和规模最大、最有名望的企业家担任,这本身就为银行授信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而本地商会官方色彩较浓,市场色彩不足,负责日常运作人员不少由机关转行而来。商会与成员之间缺乏利益关系,感召力、凝聚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