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来临,民企大省浙江为发展经济新招频出,而最吸引关注的莫过于大打“乡情牌”、“实惠牌”,吸引全球浙商回归创业创新。
三个“不断释放”
展示浙江机遇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和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对于民营经济发达和市场机制活跃的浙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因此,积极吸引浙商回归,则成了顺势而为的战略布局。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孙景淼分析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进一步扩大,而浙江恰好由此面临重要战略机遇,表现为“三个不断释放”:一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不断释放。全球产业结构处于新一轮变革,抢占战略制高点竞争更加激烈,对浙江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构成了挑战,也带来了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的难得机遇;二是拓展国内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我国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浙江企业素有“四千精神闯天下”的素质;三是推动创业创新的活力不断释放。浙江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在国内较早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浙江省发改委决定把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吸引浙商回归方面搞好服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企业总部、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企业的认定和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省外浙商回乡设立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孙景淼说“要在助推浙商创业创新上有新作为”。
2010年,遭遇“钱荒”是广大中小企业普遍的“痛苦经历”。浙江省决定在新的一年中强化融资保障,积极支持有实力的浙商企业发行债券,并协调有关方面在税费减免、利息补贴、担保服务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争取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等方面有突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优势企业上市。统计显示,2010年,浙江工发行企业债券支,累计募集资金241.5亿元,拉动投资超过千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家数和融资规模名列全国各省区前茅。
省外“浙江人经济”规模惊人
“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创业者资源”,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多次强调说。从春秋战国的范蠡算起,浙商已有接近3000年的历史。浙商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浙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所在。如今的浙商已成为中国第一商帮。浙商既是拾荒者,又是拓荒者。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企抓住机遇,掀起创业热潮,创业者们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商在省外和海外约有750万人之多,他们为省外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创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形成了相当于浙江本土经济规模的“省外浙江人经济”。
在北京,浙商群体总人数已经超过50万,创办企业达7万余家,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北京浙江商会统计,过去10年浙商企业在北京投资总额已经达到3000亿元,回乡投资1000亿元。
而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省,过去10年,浙商在那里艰苦创业,涌现出一批大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云南省浙江省会统计,浙商累计在滇投资超过1000亿元。
创业热土大打“实惠”牌
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多次公开表示,“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创业者资源”。据了解,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部署务实政策,在引进项目、引进人才、金融支持等方面对浙商回归创业创新提供“实打实”的支持。就在2011年12月中旬,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浙商企业引进的海外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海鸥人才计划”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省政府科学技术人才补贴,浙商企业引进或设立的技术创新团队,优先入选省企业重点技术创新团队,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给予20万元的经费资助,企业所在地政府再给予一定比例资金配套,等等。细化、可操作的“回归优惠”已经逐步推开。
记者从浙江省发改委获悉,浙江省委省政府初步考虑,今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在今年,浙江省还将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十大重点领域1000个以上重大项目,力争重大项目年度投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带动和促进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58万亿元。“这意味着不仅本土浙商、回归浙商,甚至全球商人都有机会在浙江这片热土上大展宏图”,孙景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