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个韩国企业
和它资助的
中国“托老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猛 杨成军 管建涛

  

  今年43岁的杨树吉是朝鲜族,在韩国打工10余年。2010年7月,他与妻子一同从韩国回到辽宁鞍山,在一家韩国保健器械企业的资助下,创办了理疗康复中心,为患者免费提供治疗。如今,他们经营的康复中心成了远近闻名的“托老所”,平均每天有200多人光临。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辽宁鞍山铁西区人民路上的这家理疗康复中心。尽管室外气温接近零下20℃,但康复中心屋内温度已经达到零上20℃。房子面积300平方米,分为理疗室、休息室、卫生间等,20张来自韩国的理疗床整齐摆放着。此外,为保证空气流通,屋子里还装有空气净化器,并设有饮水机。

  杨树吉说,这是由一家韩国企业提供的理疗设备,并负责保养和维修,他们免费为百姓提供康复治疗。

  为了节省开支,刚开始时康复中心由他和妻子一起打理。但随着前来治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们还招聘了3名服务老师,为病人提供服务。“现在日平均接待200人,最多时达到236人。”一边翻着患者记录,杨树吉一边用不大流利的汉语说。

  今年68岁的苏桂珍老人,由于肌肉痉挛造成行走困难,卧床不起。“我都羡慕那些脑血栓病人,至少他们能行走。”苏桂珍说,她通过亲戚给介绍到康复中心免费治疗,目前已经能生活自理。“我现在不仅能给大家唱京剧、评剧,还会唱红歌和流行歌曲。”说到这里,老人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康复中心的善举也感动了前来治病的患者,他们主动到这里做义工。

  今年51岁的王铁民患有脑血栓后遗症已经10年。“刚开始我77岁的老母亲扶着我来治疗,我手里还得拄拐棍。”王铁民说,“从去年7月开始经过一年时间治疗,到今年7月份已经可以正常行走。”为感谢康复中心,他每天晚上6点到早晨7点半义务在这里打更,目前已经工作近半年时间。

  来自黑龙江的鲁桂英阿姨今年60岁,仅在康复中心半年时间便治好了静脉曲张。目前在继续接受理疗的同时,义务为工作人员做午餐。

  采访中记者发现,前来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年纪最大的已经84岁。他们早晨8点到,晚上5点离开。

  鲁桂英说,他们每周六他们固定举行娱乐活动:唱卡拉OK、诗朗诵、唱京剧等,之后他们还在一起聚餐。“老人们已经把这里当成‘托老所’,当成自己家。”她说。

  采访中,杨树吉一再表示,他只是想免费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自己并不想出名。

  在老人们眼中,杨树吉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他总是恭敬地送走每位患者,宁可中午不吃饭。”王铁民说。

  说到“托老所”未来的发展,杨树吉说:“我也曾经想放弃过,改行做其他利润可观的项目。但是当看到每一位顾客的疾病好转的时候,我内心受到鼓舞,要求自己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目前这家康复中心每天房租、水电费等净开销超过500元,他和妻子在韩国打工挣到的钱也都搭上了,在日本生活的姐姐也时常提供帮助。“看到老人们高高兴兴的,就是把自己家房子抵押了也愿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