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鼻烟是用手指拈取、捏取烟粉或将烟粉倒在手心或手背上,送入鼻孔吸食。专门盛放烟粉的小容器叫做鼻烟壶。吸食鼻烟的风气自清朝开始盛行,之后逐渐衰退。今天,只有藏族和蒙古族还保留着这一风俗。
提起鼻烟,可能大部分人隐隐约约都能从记忆中找寻到似曾相识的蛛丝马迹,可是现实中,真正知道鼻烟,抽过鼻烟,了解鼻烟的人,那却是凤毛麟角了。我也是属于对鼻烟不甚了解的大多数,想起鼻烟儿,脑子里老是和鼻烟壶联系到一起,然后不免又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联想到清朝的纨绔子弟,或者古董之类的精致。认认真真地在脑子里面搜刮了半天,想找找自己第一次听说鼻烟是什么时候,想来想去,还真难找到开始。我猜想大概来自于《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宝玉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快了。”从这段字的描述,我猜想大概鼻烟是有治病的功效,而喷嚏是畅快淋漓的表现。又或者是来自于很多年前一部挺火的电视剧——《大宅门》,顽皮的七少爷白景琦捉弄自己的教书先生,就是把臭豆腐汤灌进老师的鼻烟里,让老师狠狠地品尝了一番别有滋味的鼻烟,想必先生是一生再难忘的了。这些关于鼻烟的印象,都不甚明了,更不专业,于是我想,很有必要去看看到底鼻烟是怎么回事。
鼻烟和我们现代人吸的卷烟有挺大的不同,因为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或者玫瑰等香草类植物,经过精细加工,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后,数年乃至数十年后才成为人们吸的鼻烟。鼻烟的颜色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气味醇厚、辛辣,顾名思义,以鼻子吸食。鼻烟的药用价值很大,可以明目、活血、提神、醒脑,能使鼻腔通气,对鼻炎也有很好的效果。闻鼻烟是唤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它有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药物作用。因为闻鼻烟可起到轻度的麻醉作用,以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疲劳的身躯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
鼻烟同卷烟作用基本一样,不但能解烟瘾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劳。除此以外鼻烟还具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等作用。鼻烟不像吸其他烟那样刺激肺和气管。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凡用鼻烟的人咳嗽哮喘甚少,没有得脑炎的。一番调查,一番搜索,我还真就开始对鼻烟产生了兴趣。中国不是鼻烟的原产地,所以那些穿越的姑娘们要特别注意了,穿到明代之前的中国,千万别告诉人家你看见有人吸鼻烟了,那绝不能够,因为在1503年,西班牙修道士帕尼随着哥伦布大哥第二次美洲探险的时候,才发现原住民印第安人有着奇特的习俗——吸鼻烟,所以鼻烟在17世纪的欧洲才逐渐开始盛行起来。至于传到中国,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听起来这400多年真不算长,也不能算很短,怪就怪泱泱中华历史悠久,400年,实在不好意思说是源远流长。虽然时间不算特别长,但是传入之后,鼻烟却一跃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只因为皇帝喜欢赏赐鼻烟以及鼻烟壶给大臣,所以鼻烟仅在上层社会流传,价格也非常昂贵。鼻烟输入中国,大概在康熙时,《熙朝定案》谓“康熙二十三年,圣驾南巡,汪儒望毕,进献方物,上命留西蜡,赐青伫白金”,按西蜡,即鼻烟瓶,似此康熙皇帝,前述虽恶烟草,然于进贡方物中,得留鼻烟,足示其珍爱之意,此时宫廷皇族,盖已盛用鼻烟,观汪灏《随銮纪恩》“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赐鼻烟一玻璃瓶”,竟将鼻烟作宠赐之物。
至雍正年间,使用鼻烟之风气更甚,进贡者以是为贵,赏赐者以是为恩。雍正三年,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尔进贡方物,有各色玻璃鼻烟壶、咖什伦鼻烟罐、素鼻烟壶、玛瑙鼻烟壶及鼻烟,居六十种之多。直到清朝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鼻烟的价格变得比较低廉,才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可是到了清朝末年,鼻烟的地位被旱烟和水烟取代,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2011年8月19日,由北京市商务委等举办的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由植物和中草药制成的天津百年老店益德成鼻烟,在展会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