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酒业涨价总动员 谁持“令牌”当空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策划语

  如今,“高端+提价”的模式成为酒类企业集体参与涨价潮的主要原因。但“高端+提价”真的就能成就真正的高端品牌,它是行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其成为一种模式是行业治标还是治本之道?这颇值得行业反思!

  □宁璇

  

  临近年关,白酒酒企涨价此起彼伏。继国窖1573出厂价和零售价双双上调40%之后,五粮液、剑南春等酒企似乎也在酝酿着涨价。到了节日,白酒涨价就算再肆无忌惮也因为它们涨价的“习惯性”变得再自然不过。但是,往年在这时候“涨价潮”中相对低调的黄酒和啤酒企业,今年此时也参合进涨价潮中,难免会让人有些诧异。这出酒业涨价总动员的大戏是为哪般呢?

  

  啤酒、黄酒一反常态加入涨价大军

  

  相对于白酒业从年头涨到年尾的涨价浪潮,其他酒类对涨价要低调很多。但是,今年或许是在白酒企业强劲涨价势头的刺激下,啤酒和黄酒企业也“眼红”,急于加入其中好分得一杯羹。

  12月13日,黄酒行业龙头企业古越龙山便相比往年早早地发布了公告称:鉴于黄酒的市场状况和产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将从元旦起上调普通瓶装酒主导产品——清醇低度系列;3年陈、5年陈、6年陈全系列;8年陈、10年陈主销产品的出厂价,提价幅度平均约为5%-14%。

  在人们对黄酒的涨价感到些许诧异时,12月15日有报道称,雪花啤酒业将率先在长春将500ml瓶装啤酒从每瓶3元涨至3.2元;另外,百威啤酒11月底也已在上海地区涨价,其中580ml罐装的每箱涨6元。对此,雪花啤酒的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解释称:目前并没有接到要全面涨价的相关信息,估计是当地经销商行为。但是,今年10月以来,已有不少啤酒品牌已经开始酝酿涨价。这股啤酒涨价潮显然不是个别企业的个别行为。有业内人士告诉媒体记者称:“从两三个月前开始包括三得利、百威、珠江啤酒等品牌都调整过了供货价,每箱调上调两三块,调价幅度为5%-10%。”

  

  “高端+提价”的模式

  被“推广”至整个酒类行业

  

  发力高端+提价这种模式近几年成就了白酒业现在火热的市场。而纵观今年年末至明年年初的这股涨价潮,白酒行业的这种发展思路也慢慢在酒业蔓延。

  “公司未来的目标则是打造高端产品,而提价也是必然的。”在接受采访时,古越龙山的董事长秘书周娟英表出了古越龙山的“野心”。就在古越龙山宣布涨价消息的四天前,绍兴黄酒原酒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市,黄酒开始了金融投资品的试水,而古越龙山成为黄酒交易的主角。黄酒行业10元以下的黄酒很多,古越龙山为打造高端品牌的黄酒会剥离低端的酒,白酒业这种“高端+提价”的品牌推广模式被借鉴。

  对于啤酒的提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了原材料成本上涨这一外在因素,啤酒利润率低是主要的诱因。“啤酒的附加值远低于白酒,近几年各大啤酒巨头一直靠全国攻城略地扩大规模以应对。”涨价成为啤酒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关链接

  

  未来5年高档白酒将放量

  

  国金证券近日发布了研究报告。报告判断未来5年将是高档白酒的放量阶段,其市场规模应不断接近高端卷烟的市场消费规模。

  报告发现,餐饮消费是白酒消费升级的风向标,白酒消费档次的提升速度很快。预计2012年将有21个省份白酒主流消费带进入150元及以上区域。经估算,2012年预计将增加至13个百亿白酒消费省份。

  延伸阅读

  白酒行业:涨价风险不容小觑

  虽然近几年白酒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隐患,相关的分析机构认为就投资而言,目前白酒行业风险大于机遇。

  据东方早报报道:首先,白酒作为情感沟通的主要工具,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在房地产“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的背景下,工程类投资很有可能大幅下降。同时,制造业设备投资受出口影响明显,如果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那么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也将难以维持。届时,白酒行业很有可能结束之前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行业调整期。

  其次,在需求增长的推动下,各地区、各企业纷纷大规模新建产能,但是受白酒传统工艺的影响,新建产能短期很难达到优质白酒的要求,而决定短期供给的基酒储量明显不足。于是,基酒外购、年份酒虚假宣传等问题,很可能引发白酒行业出现类似“达芬奇”家具这样的事件,从而出现信用危机。

  再次,目前白酒行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营销,大部分企业将上一年50%以上的利润投入到下一年的广告当中,有的企业甚至达到120%~130%。这对企业下一年的经营造成极大的风险,一旦下一年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将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另外,虽然2009年国家要求税务机关对白酒企业核定消费税税基,但是由于伸缩性较强,部分地区龙头企业的纳税标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如果未来消费税进一步从严征收,同时地方政府的保护力度减弱,消费税的突然增多,可能会影响部分企业的短期业绩。

  因而,笔者给予白酒行业“弱于大势”的投资建议。

  (群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