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孙金献 义乌商人中俄贸易开新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如此一来,在这一项目的运作中,中方话语权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 邵雪廉 倪寒霞  

  在俄罗斯莫斯科德米得罗夫斯基大街,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经过短短几个月便已完成建设,目前已完成40%的商铺招商工作,有望在明年1月份左右试营业。

  俄罗斯驻沪副总领事巴甫洛夫则这样评价该项目:“这是浙商在俄投资的很好典型,将是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较佳平台。”

  这一项目的直接发起人及推动者,正是义乌商人、浙江世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金献。

  据金华日报报道,孙金献出生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这里是拨浪鼓文化的发源地,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在这里催生。16岁中专毕业后,他就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开始出门摆摊做生意。

  “我和哥哥每人从父亲那里领了5000元,一起在当时的老篁园市场摆起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摊位,卖喜庆用品。”这是义乌第三代市场。最初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从当地的批发商手里进货。“我们每天吃的是市场附近1元钱一碗的雪菜面。有一次我偷偷加了一块大排,多花了5角钱,大姐发现后,把我狠狠数落了一通,说我不知道节俭。”

  有了一定积蓄后,兄弟俩直接从厂家进货;两年后,哥哥办起了工厂,孙金献到新疆做起了边贸生意。

  到了俄罗斯,孙金献身上仍然体现着这一草根性。他是最早进入这一市场的义乌商人之一,落脚点便是后来被关闭的切尔基佐沃夫市场。“这是一个露天市场,很冷。摆摊时必须一直跺脚取暖,不然双脚就会被粘在雪地上。”

  那时孙金献每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是早上的一杯咖啡和一个面包,第二顿就要熬到晚上收摊,回到租房里自己做饭吃。20多人一起住的房子,只有10多平方米。

  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卢布贬值;后来到俄罗斯淘金的中国商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危机面前,孙金献采取了两个重要举措。2002年,俄罗斯开始打击“灰色清关”,孙金献认为必须规范经营。“虽然一个货柜的成本要增加数千甚至上万美元,但安全,而且可持续。”当时许多人说他傻。2004年,孙金献在叶卡捷琳堡办起了自己的圣诞礼品加工厂,创立了自有品牌“福斯特”,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打响了品牌。

  “这两个举措充分体现了孙金献的前瞻性。”义乌市标点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胜光和孙金献一起打拼了多年。他说,寻找俄罗斯大企业合作组建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又说明以孙金献为代表的新义商已经拥有了许多父辈们所欠缺的国际化视野与合作精神。

  塔希尔集团由莫斯科市政府占股40%,是俄罗斯大型综合企业和最大的集团公司之一。在双方合作中,中方占股25%,俄方占股75%。“这是必须作出的让步,否则这个项目不可能成功。”孙金献说,经多次商谈,25%的股份已是非常不容易,而且该项目的招商及运营管理全由中方负责。“如此一来,在这一项目的运作中,中方话语权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我到底图什么呢?”孙金献有时坐下来也会这样问自己。“如果单纯为了赚钱,更省力的项目有不少。但我想,除了赚钱,还应该帮助更多中国企业拓展俄罗斯市场,为中俄贸易的破局出点力。”这便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