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正明
山西是面食之乡,山西人喜欢吃面食。然而,饮食的发展与晋商的推动却是分不开的。
晋商商号之饮食,一类是商号内部日常用饭,另一类是做生意待客用饭。商号内部吃饭不付伙食费,有大、中、小灶之分。经理吃小灶,伙计、学徒吃中灶、大灶。就大灶伙食标准而言,也高于当时当地中等人家水平。清人刘大鹏说:“此间生意奢华太甚,凡诸客商,名曰便饭,其实山珍海错,巨鳖鲜鱼,诸美味也。习俗使然,并无以此为非者”(《退想斋日记》)。
做生意待客用饭也有两种:一种是掌柜等有身份人用饭之处。如归化城(呼和浩特)有一种小班馆子就是此等人吃饭之处。小班馆子是一种高级饭店,内有歌女唱曲,这种馆子多设在比较僻静的街巷。小班馆子每天中午后才开门营业,门面外边用黑布白心书写“包办酒席”、“南北大菜’幌子。凡来的客商均有自备大骡子轿车。每到吃饭时间轿车能停满一条街。三更天以后才由各商号小伙计打上灯笼,把老板接回去。小班馆子按照山西客商的习惯,制作销售晋商喜爱的菜肴糖饼。小班馆子12人一桌,每桌最少需银10两,有时高达20两。
归化城还有一种大戏馆子,是仅次于小班馆子的饭店。这种饭店一面卖饭,一面唱戏,所以又称戏酒馆子。大戏馆子的营业有季节性,通常冬天开张,因为这时旅外蒙的客商返回归化城,各商号都要请客。请一次客分好几天吃,每天有五六百人。所吃饭莱分为“四六席”、“改菜席”二种。“四六席”就是四干果、四冷莱、四大碗、六中碗,中碗内有一碗海参,除大米饭、花卷、黄酒外,还有马蹄酥一类的“腰饭”。光绪三十年(1904)后,每桌“四六席”约值银一两多。“改莱席’也是四大碗、六中碗,只把九碗肉菜改为海鲜,添了干贝、鱿鱼等每桌约值银三两。大戏馆子请客,属商界普通应酬,虽大老板吃饭要到“小班馆子”,大戏馆子赴宴的多为小顶生意掌柜、伙计和学徒。
大戏馆子除被大商号“包堂”外,平时按桌订座,由饭馆安排好时间,发散请帖。客人来到,由堂倌领到预订桌前入座。有时家眷被邀,但青年妇女不去,多是老太婆带孙儿孙女。女客酒席在楼上,两边垂幔和男座隔开。商人赴宴均穿长袍马褂。当主人到客人面前斟酒时,往往先由山西忻州籍堂倌高喊:“东家给满酒哩,不另啦!”商号青年学徒去大戏馆子吃饭,是商号掌柜让学徒去学习“人恭礼法”,所以他们不敢高声喧哗,更不敢鼓掌叫好,戏场秩序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