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坚持,是她们共同的“创业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勤劳社区的勤居苑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居民聊起创业经历。记者发现,店主们都有一段辛酸往事,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坚持是不败法宝。

  自2003年起,瑶海区部分失地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几年来,由于店铺分布零散,未能形成规模,生意经营一直较为艰难,多数店主无奈之下选择放弃,而坚持下来的,则渐渐迎来了转机。

  今年年初,瑶海社区规划创业示范点,将自主创业的居民聚集起来。随着瑶海工业园成型,外来务工人员增多,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勤劳社区的勤居苑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居民聊起创业经历。记者发现,店主们都有一段辛酸往事,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坚持是不败法宝。

  

  女店主送茶叶上门

  成功法宝:

  诚心服务,感动顾客

  

  自2003年土地被征收以来,高宝菊的丈夫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仅够一家三口温饱。在2007年,孩子即将入学,经济负担很重,这让高宝菊和丈夫一度夜不能寐。

  当年,不少社区居民选择创业的道路,高宝菊就在勤居苑菜市场旁边租了一间门面房,做起茶叶生意。然而经营状况却不遂人愿。“第一天没有一桩生意,第二天也没有,到第三天,只卖出去一个茶杯。”高宝菊说当初真的想要放弃。“以前没做过生意,一点经验都没有,想放弃,但老公让我咬咬牙。”

  附近居民少,需求量不大,而茶叶店却有两家,高宝菊决定在服务上下功夫。她把手机号写在了门面房上,并标明:送货上门。

  高宝菊的第一笔生意就是送货上门做成的。“第一个顾客只买了一小包茶叶,免费送货上门,他还挺感动的。后来,他就常常来我这买茶叶了。”

  2008年,高宝菊又怀孕了,但她并没有因此中断送货上门的服务。直到分娩前一个月,人们还能看见她骑自行车送茶叶的身影。

  今年,高宝菊的茶叶店首度扭亏为盈,而当初的另一家茶叶店,早在四年前就歇业了。高宝菊告诉记者,她在一本书上看到,“生意”有点像“生活的意思”,“口碑好了,做回头客的生意,大家面熟了,自然就有意思了。”

  

  粮油店从不卖假货

  成功法宝:

  大胆决定,诚实经营

  

  2008年之前,王玉芬先后在批发市场卖过鞋,在餐饮业做过服务生,在电信公司做过话务员,而她的丈夫史建国自征地后便一直做油漆工,夫妻两人收入都不稳定。而史建国的母亲却在当年查出患有食道癌,昂贵的医疗费压在了两人身上。

  王玉芬回忆起2008年婆婆患病的场景说,“当时家里的钱全花完了。这种病无法根治,医生说,以后每年都需要住院治疗。我就跟老公商量对策。”

  王玉芬告诉记者,当时一家粮油店经营惨淡,老板想转手,她和丈夫商量后,东拼西凑把店买了下来。“当时真是大胆的决定,如果生意失败了,我们夫妻俩真就走投无路了。”正因为输不起,王玉芬和丈夫做生意一直很小心。“都是做本地人的生意,东西不好,人家背后都会说你。”史建国说,他们从来不卖假货,“小本生意,尤其需要诚实守信。”

  如今,王玉芬的粮油店年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除了给老人看病,还能有些结余。

  

  女裁缝慢工出细活

  成功法宝:

  起早贪黑,不辞劳苦

  

  今年30岁的蔡学芬开了一家量体裁衣店,刚开始经营时,也是困难重重。蔡学芬说,衣服穿在身上,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手工制衣,无法满足每一个顾客的需求。但是为了能得到顾客的认可,蔡学芬始终坚持慢工出细活的观点,从未马马虎虎地对待每一针每一线的活计。

  蔡学芬想过放弃,裁缝活计太累了。“给人做衣服,既要好看,又要耐穿,只能慢工出细活。冬天,全都是做棉衣的,活太多,只能天天熬夜,起早贪黑,甚至要通宵,真的太累了。”蔡学芬感慨,“棉衣穿在身上暖和,可做的时候冷啊。”蔡学芬先后收过四个学徒,但其中三人都因为吃不了这份苦,中途放弃了。

  但她却在家人的鼓励下坚持了过来,为了能让她安心经营,公婆还提前退休,在家照顾孩子。

  这两年,裁缝店的生意终于好转了,蔡学芬对未来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摘自《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