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德保铜矿:广西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的标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建蓉 王道海

  

  日前,自治区安监局将德保铜矿作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非煤矿山标准化试点单位,在该矿召开了现场会。

  始建于1966年的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中型采选联合矿山企业,近年来坚持“安全发展,科技兴矿”理念,狠抓安全标准化、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不仅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矿区环境得到美化、亮化,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德保铜矿作为广西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百色市骨干企业,特别是在去年全区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验收中,该矿在83家企业中名列第一,成为广西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的标杆企业。

  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到底有何秘诀?为一探究竟,记者特走访了该企业。

  

  A:以人为本

  

  在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德保铜矿发展也曾遭遇前所未有困难。2009年7月,黄正却董事长、矿长临危受命。上任后,他以“树信心、抓管理、创效益、保稳定、促发展”为工作主线,更新生产经营方式,抓精神文明建设,使职工人均收入与上半年相比翻近两倍,实现扭亏为盈,创造出在极度困境下的奇迹。

  两年多来,在黄正却董事长带领下,该矿以构建和谐矿区为目标,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生产一线,把职工冷暖放在第一位,为职工办好事。如:为生病职工争取到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障金、为在岗职工购买保险、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改善办公条件;经常走访和慰问困难职工,开展“金秋助学”、“送温暖工程”活动,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调动起全矿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企业职工对新领导班子的满意度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记者在矿区采访时,姓李的矿工感慨万分:“黄矿长不但把企业从倒闭边缘救活,而且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B:科技兴矿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黄正却上任后牢牢抓住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不放松,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积极推进“四新四化”建设,与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在选厂使用国内最先进的陶瓷过滤机,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施6号、8号主扇风机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铁降硫技术的成功利用为公司创造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通过分级过滤、沉淀、循环使用废水,使废水综合回用率达到90%以上,做到增产不增水;与湖南长沙矿冶研究院进行铁精矿降硫实验并顺利试产,给公司增加了800多万元收益;与广西大学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在6·8号矿井进行中深孔爆破采矿技术应用研究;在全国评审的十个项目中,该矿的危机矿山找矿预测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之一,百色市政府已同意把广西德保铜矿作为钦甲铜锡矿区整合主体。

  

  C:安全标杆

  

  德保铜矿通过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和“六大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企业项目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安全标准化管理、矿容矿貌整治和繁荣企业文化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企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黄正却董事长告诉记者,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该矿今年10月已完成地下矿山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六大系统建设,且已在矿山安全生产实践中取得显著安全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实实在在感受到先进安防技术带来的好处。

  据黄董事长介绍,该矿近年来始终把安全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生命工程、效益工程来抓,全矿上下形成了“要发展,就要安全、就要安全达标”共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起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据悉,一是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带班制度,以黄正却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坚持与职工同时上下井。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先后组织5批基层干部到先进企业观摩学习;抓好基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的标准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成功组织井下水灾事故应急演练,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三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制作了200米长安全文化长廊和800米井下安全宣传画廊;编发内部刊物《员工安全手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学习资料。四是加大安全投入,优先保证安全标准化的各项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下大力改造矿井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机电运输提升系统,确保安全生产。

  德保铜矿自2009年10月开始建立起安全标准化体系,2010年安全标准化系统试运行以来,安全生产管理及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实现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矿区园林化、发展科学化”的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