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智超
忙忙碌碌的一天总是过的很充实,这也正是我走向电气维修岗位以后的真实体会。
2009年,我加入电气协会学习电气维修的知识。2010年8月底,从卷包车间调到制丝车间从事电气维修岗位的学习锻炼。今年,我正式成为一名电工。
初为电工
制丝车间的设备与之前所在车间完全不同,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对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学习起来千头万绪。我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套有利于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学习方法。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对全车间设备流程及主要设备操作规程及结构进行了解,随后通过轮岗学习车间主要设备操作,了解生产流程及工艺等,了解主要设备的参数的设定、电控原理、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对各道工序操作要领、工艺参数、工艺指标做到心中有数。
每天,我在工作之余,总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学习设备电控原理知识,电工班一堆的专业书籍是我要啃读的目标。
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同事学习。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周围领导和师傅们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我逐渐走上了正轨,适应这个角色。
团队给我动力
去年12月8日上午10点左右,掺配间B线混丝加香料缸上方的水管突然发生破裂,引起B线混丝加香机及对应的I/O箱、电气件等设备进水,导致整条B线生产瘫痪。
面对电气设备因进水导致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电工班各位技术骨干争分夺秒进行着抢修工作,最终查找出故障源头。
截至当晚19点30分时设备终于平稳运行起来,投入使用,未对卷包车间生产进度造成影响,这时大家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个个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能及时抢修好设备,恢复生产,像这样的抢修情景时常出现在制丝车间,而每一次抢修成功无不体现了电工班这个集体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
只有高效的团队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会创造出奇迹。使我不由地感叹,在这样一个合作的团队中工作真的很有意义,正是这样的团队力量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