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伊泰集团努力建设和谐矿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国土资源部汪民一行到大地精煤矿调研

  近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一行就和谐矿区建设工作到大地精煤矿调研。座谈会上,内蒙古伊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祁文彬将公司各所属煤矿就建设和谐矿区的做法作了详细介绍。

  矿区突出特点,矿民关系和谐。

  伊泰集团公司在建设和谐矿区过程中,高度重视矿井开采对当地居民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预评估、早规划、大投入、多方位构建社会和谐型矿区。明确安置补偿标准,搬迁补偿范围,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有序地推进矿区和谐建设。公司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2亿多吨,在当地政府组织下,累计投入15亿多元对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了搬迁安置和补偿。公司在处理与矿区周边群众关系时,本着“驻村和村、驻邻和邻”的原则,把促进当地群众发家致富融入到企业发展的理念中,想方设法让当地群众受益。公司先后出资716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并严格按政府规定发放饮水补贴。此外,公司为大力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工作,采取了“村企共建”等相关措施;在矿区周边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不断捐资改善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孩子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节假日期间走进贫困村民家慰问。

  率先示范,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区。

  伊泰集团公司在全区地方煤炭企业中率先设立环境监察部,积极开展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进行矿区环境治理的同时,公司把污染治理同企业工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2007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6023万元进行矿区生态建设和绿化,新增植被面积6000多亩。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公司年产60万吨以上矿井全部实现全封闭地面筒仓储煤;煤矿污水经处理完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对塌陷区采取回填复垦、建造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009年12月,公司所属的大地精煤矿和纳林庙煤矿二号井顺利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获得“环境友好型矿井”荣誉称号,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针对鄂尔多斯地区缺林少绿多风沙的现状,公司在努力建设优美矿区环境的同时,提出了“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捐植一棵‘节能减碳树’,营造10万亩碳汇林”的倡议。目前,公司已投资约7000万元建成6.5万亩碳汇林基地。2011年5月,公司因在植树减碳工作方面取得成效,被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建设突出贡献企业”荣誉称号。

  高效技改,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公司创办之初所拥有的煤矿多采用落后的房柱式开采方式进行生产。2005年,根据自治区、市政府“打好地方煤矿改变生产工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三年攻坚战”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公司在地方煤炭企业中率先开展资源整合、煤矿技改工作。利用3年时间,将原有的27座矿井和其他企业的5座矿井整合为13座,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建成投产使得矿井采区回采率由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2010年的80%,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为和谐矿区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公司14座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达到了3535万吨,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加强管理,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

  在安全管理方面,公司始终坚持“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政治,安全是企业的第一效益、安全是员工的第一福利”的核心理念,不断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公司成立以来在安全方面累计投入近5亿元。仅2010年,公司在安全方面就投入1.59亿元,其中1.4亿元用于煤矿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系统改造。

  鄂尔多斯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廉素指出,近年来,全市各企业在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高度重视矿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资源开发集中度,资源转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在矿业开发和构建和谐矿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汪民在座谈会上对大地精煤矿建设和谐矿区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汪民指出,和谐矿民关系的做法是可以在全国总结推广的经验。汪民一行还参观了大地精煤矿养殖基地、蔬菜大棚、职工餐厅。汪民感慨地说:“把煤矿建立在绿色的环境里,把员工置身于无公害的生活中,大地精煤矿真是全国煤矿的榜样。”

  和谐矿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集团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把和谐矿区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王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