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青啤奏响国际化“东南”序曲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将在泰国建起啤酒业首家海外工厂

  随着10月17日青岛啤酒(泰国)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曼谷的举行,青岛啤酒国际化乐章的第三部曲正式拉开了序幕。青岛啤酒(泰国)有限公司预计年产啤酒20万千升,计划于2013年正式建成投产。当日,泰国前副总理威萨努,中国驻泰国特命全权大使管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副总裁黄克兴等参加了签约仪式。青岛啤酒此次选择泰国建厂,是进军东南亚市场作为拓展欧洲、乃至大洋洲国际市场的第一站,同时此举对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意义深远。

  

  泰国建首家海外青岛啤酒厂

  

  青岛啤酒带着“融入世界”的旋律,从泰国曼谷开始了中国啤酒行业的第一次海外建厂,奏响了青岛啤酒国际化乐章第三部曲。至此,青岛啤酒将以地产地销的模式,尽快融入世界竞争格局。

  “我们就是要以最好的文化融合度、最高的供应链效率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能力融入海外消费者的生活,同时开启青岛啤酒国际化乐章的第三部曲——融进去。金志国表示,“青岛啤酒的国际化经历了走进来、走出去、融进去‘三步走’过程,此次泰国建厂,无疑标志着青岛啤酒踏上了国际化升级的新征程。”

  签约仪式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青岛啤酒带着它的激情活力,把工厂建到了泰国,也把青岛的热情与开放的啤酒文化带到了泰国。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岛啤酒将会受到更多的泰国消费者、东盟各国人民的喜爱和关注,青岛啤酒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代表着开放创新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真诚地祝愿青岛啤酒在泰国的工厂,能够成为文明之王,成为文化之王,成为啤酒之王。

  

  国际化升级迈出实质一大步

  

  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指出:泰国位处东盟十国的重要位置,既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的投资创业环境、全年都可消费啤酒的好气候,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相近又易融合的文化和不分国界喜欢青岛啤酒的消费者。

  近年来,中泰两国双边贸易合作突飞猛进,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今年1到9月份,两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近500亿美元。而根据泰方的统计,今年1到8月份,中国在泰国的投资已经达到了8.3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投资总额。

  “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全球新兴市场,这是青岛啤酒国际化进程中战略布局的重点。”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张毅博士表示,“新兴市场的消费空间不仅巨大,而且有政策扶持、关税优惠以及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市场圈效应,这些都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张毅向记者表示,青岛啤酒通过在当地投资设厂的方式,能够实现“泰国产”,一方面可以突破关税的贸易壁垒,缩短物流链条,提高产品的新鲜度,增强消费者情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青岛啤酒实现了“东盟产”,在东盟贸易区内可以较低的进口税进入区内国家,打开整个东南亚市场。

  有啤酒行业专家指出,青岛啤酒一方面全方位精耕细作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另一方面以出口贸易、定牌生产等方式经营欧美市场;如今又吹响了进军东南亚市场,是为国际化升级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青啤海外扩张的路径选择

  

  “目前的市场竞争已经是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资本运营、内在体系、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有效全球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较量。”金志国说,这最终会产生一种“系统效应”,并凸显出在全球市场上的“结构性竞争力”。这也是青啤启动国际化乐章第三部曲的内在动力与支撑。

  无疑,青岛啤酒已不仅仅凭借产品和品牌竞争力进军海外市场,而是以结构性的系统竞争力,特别是以“共盈共赢共荣”的价值链及其供应链管理模式、开放创新的文化融合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在海外的落地,来积极拓展包括泰国、东南亚在内的国际市场。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内涵国际化’与‘外延国际化’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的举措,堪称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青啤模式’,在此方面,青岛啤酒以自身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城 信)

  【延伸阅读】

  看啤酒巨头

  如何破解啤市困局

  如今,啤酒行业的困惑主要还是出于对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现实考虑。一方面,啤酒巨头凭借资金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打造出品牌优势、营销优势,逐渐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市场话语权、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啤酒巨头利用累积的资金、品牌、渠道投入到相关或者不相关的行业。

  众多“寡头们”顺应潮流,在努力把握着发展和减少损失的平衡,在整合过程中形成自身比较突出的特征。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都有自己的核心区域,形成了青岛占据山东、陕西市场;燕京占据北京、华北市场;华润占据东北和四川市场的格局。

  如何从速、从快、从细地处理好各种随机发生的问题,已成为啤酒巨头克服制约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重围的关键。

  

  青岛啤酒

  借力公关“无心插柳”

  

  青岛啤酒大约有2/3的平面广告是形象广告,产品广告投入较少,而促销广告的投入则少些。大部分青岛啤酒的广告投放集中在啤酒消费的旺季,如2月、4月和6月,特点是以形象广告为主,通过形象广告继续提高青岛啤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发辉形象的拉动作用,重视广告对啤酒消费的拉动作用,保持较大的广告投放量;产品广告为辅;广告投放与啤酒消费时间密切相关。

  青岛啤酒非常重视公关的营销促进作用,经常通过各种活动把音乐、体育和啤酒联系起来。

  

  燕京啤酒

  整合优势凝聚力量

  

  在啤酒行业激烈竞争之时,燕京啤酒对自己的市场、产品和品牌进行了整合,培育优势力量。燕京啤酒通过托管方式让区域优势得以巩固,如惠泉托管福建燕京、广西托管广东等。托管可以对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嫁接,特别是将管理思路和模式融入进去,包括人才的选用、品质的控制、市场营销模式的建立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延伸。

  目前,燕京啤酒在湖南的产销量达到了20万千升,成为湖南的第一大企业,山东燕京正在稳步提升,广东燕京的产销量则从18万千升飞速上升到30万千升。

  

  雪花啤酒

  塑造品牌厚积薄发

  

  市场竞争就是品牌塑造,而塑造品牌是个长期性工程。区域性背景浓重的华润雪花,也从来没有打算放弃在此竞争中分得一杯羹的“念想”。

  作为“黑马”的雪花,往往是一招就能使其在竞争中一鸣惊人。雪花啤酒的核心诉求点是“畅享成长”,面向的消费者是20~35岁的年轻人,这群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充满激情、积极进取、敢于挑战自己、懂得享受生活,但他们身上又要承受很多压力。雪花正是瞄准这群人的情感特征来策划品牌活动、传播品牌内涵,倡导和鼓励消费者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事业上积极努力,敢于挑战,在生活上也要积极享受。一以贯之,塑造品牌形象。

  (慧聪 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