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中国的煤矿这么美!”这是一位外国友人来到淮北矿业朱庄矿后发出的由衷赞叹。
亭台楼阁、草青如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工业广场的大理石地面洁净得一尘不染……看到这里,如果没有远处旋转的天轮,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眼前的花园式工厂,竟然是年产22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
“朱庄矿颠覆了很多人对煤矿的印象。”职工们自豪地说。在喜迎建国62周年的日子里,朱庄矿也迎来自己的50华诞。
淮北平原的一颗璀璨明珠
1958年,第一代朱庄人在安徽淮北大平原野草丛生的盐碱地上,“明月当灯风擦汗,雪煮米渣作美餐。”拉开了矿井建设的序幕。
1961年10月,丹桂飘香的季节,朱庄矿正式投产。
在朱庄人的记忆中,1978年是一个“东风吹来满眼春”的年代,改革的春风开启了新的篇章。
1987年,首家实行矿长负责制。全面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引进模拟市场机制,精简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为发展安装了新的动力引擎。
新的世纪,该矿原煤产量一路攀升,将设计能力75万吨的矿井奇迹般地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居淮北矿业前列,十次蝉联“行业级安全高效矿井”,先后获得“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文明煤矿”、“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国家级质量标准化示范矿井,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金石奖、安徽省先进集体及淮北矿业安全“金鼎奖”、“钻石奖”等殊荣。
历经50年建设发展,半个世纪风雨砥砺,朱庄矿在淮北矿业集团的发展史上,闪耀着夺目光华,成为镶嵌在淮北大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栉风沐雨科学发展铸辉煌
新世纪的10年,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向伟大复兴的10年,也是朱庄矿不断推动科学发展的10年。伴随着祖国波澜壮阔的复兴步伐,该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严细务实,争创一流”的朱庄精神,坚持“人才强企,科技兴矿”战略,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克难奋进、勇攀高峰的壮美诗篇。
2005年、2009年,面对3622、3628工作面两次特大出水灾害,全矿干部职工不畏艰险,沉着应对,取得了治水的全面胜利,打破矿井遇灾就要减产休整的惯例,创造出国内治理同类水患的最好效果。2009年,安全出煤220多万吨,实现安全生产六周年,创历史新高。50年来,朱庄矿累计出煤7000多万吨,为淮北矿区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朱庄矿导入精细化、市场化、集约化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五精”管理流程,推行主动工作法、“手指口述”过程确认、风险预控管理,推动矿井不断发展。成为淮北矿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标杆和旗帜,巩固了朱庄矿管理大矿、效益大矿、人才大矿、文化大矿的地位。
“朱庄这些年取得的成就,说到底是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结果。”这是该矿领导班子面对荣誉达成的共识。
世界上最小的工作面
以技术改造要产量、要效益,向技术创新要安全、促发展。
矿长苏爱说:“我们领导班子有一种危机意识,在生产上从不‘挑肥丢瘦’。” “我们曾经找到的一个边角块段资源量只有7万吨。有人说我们小气,在骨头缝里找煤。之所以这么做是让大家认识到,资源浪费是愧对子孙后代的行为!”
从断层区找到的3616工作面,只有24架的综采工作面,在这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综采工作面”上,朱庄人采用边采边延回采技术,开创了资源回收的奇迹。
该矿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每年投入安全技改资金达3000多万元。高位钻场抽放技术的使用,消除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难管理的问题;地面注浆站,解除了煤矿灰岩水的安全生产威胁;干法选煤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解决了高灰分中块煤的销路问题,为企业年增效1200多万元;“交流提升机智能化控制技术”项目,将主井提升机提升周期由65秒缩短为58秒,每天增加提升次数120次,使矿井年提升能力增加了30万吨……
同时,该矿20多项技改成果在淮北矿区推广应用。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采掘机械化、运输皮带化、安全监测自动化、调度系统信息化、提升系统智能化。
喜看和谐矿区展新姿
近10年来,朱庄矿投入上亿元,兴建廉租房、集资房、职工文化楼、职工康复理疗中心,为职工安装暖气、天然气,让职工24小时洗上热水澡、吃上称心饭,工作服随到随洗。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
每天徜徉在朱庄矿的工业广场,漫步在社区道路上,人在景中、房在园中、路在绿中,处处充满着朝气活力,洋溢着祥和安逸,朱庄人在美的环境里感受生活。如今,“下井有安全感,上井有舒适感,回家有幸福感、出矿有自豪感。”的美好愿景已经扎根于在朱庄人的心坎里,洋溢在朱庄人的笑脸上。
冬去春来,勤劳的朱庄人在这里耕耘;四季更替,朱庄儿女满心喜悦,收获劳动成果。朱庄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充满生机的和谐生态矿井……
(韩亚春 梅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