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在规模、质量和品牌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应尽快制定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多方面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这是近日记者对第五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采访后得到的最深刻启示。
□贾瑞涛
9月23日至25日,第五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在“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生产、销售和研究人员齐聚烟台,展览、参观、品味葡萄美酒,并探讨葡萄酒产业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众多与会人士表示,他们看好中国葡萄酒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未来良好的发展趋势,并有意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产业步入“春秋战国时代”
9月23日上午,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内的南非展位前,来自WATERstone酒庄的负责人Reino告诉导报记者,目前他们每年在中国的销量为50-60个柜左右,虽然量并不算大,但他认为未来这一数字将持续增长。
“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和以前的客户进一步加深了解,并希望能和经销商建立联系。”澳大利亚Belvidere酿酒厂营运及销售经理赵爽表示,他们的产品目前主要销往欧美,在中国还没有直销点,只是给部分葡萄酒厂供应原浆。但在他看来,中国现在的市场潜力显然更大。
由西往东(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山东地区销售主管张波对导报记者表示,我国目前的葡萄酒市场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知名的品牌较少。但随着人们素质和文化的提升以及对于葡萄酒认知的加深,市场将会趋向繁荣。
“现在已经入驻了200多家,这次来主要是想吸引烟台这边的企业过去。”浙江现代国际红酒城目前正处于招商阶段,其执行总经理傅建祥告诉导报记者,中国未来的葡萄酒消费将越来越多,特别是沿海一带。据他介绍,目前仅杭州的酒庄就已超过300家,以投资闻名的温州商人目前已经开始进军葡萄酒产业。正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潜力,现代国际红酒城才应运而生。未来,他们将在杭州、济南、烟台、合肥、淮安5个城市设立连锁店面,以占领行业制高点。
相关标准和产业技术体系有待建立
“我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当时的葡萄酒只含有30%的‘葡萄原酒’。”国际知名葡萄与葡萄酒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表示,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先后经历了兴起、低潮、鼎盛、转折等多个时期,而最初的现代葡萄酒乃是勾兑而来,属于轻工产品,科技贡献度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李华介绍,去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108.88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0.6%。但是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
吉林葡萄酒爱好者联谊会秘书长东方熠表示,国家发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明确提出,要减少粮食消耗和饮用白酒、啤酒。而饮用葡萄酒,既满足了上述需要,也符合当今理性和健康消费的原则。在这方面,葡萄酒在生产理念、品牌和营销等方面也应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消费的变化。“‘红酒兴、白酒衰’是低碳生活的必然,随着葡萄酒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必然导致其全面取代传统粮食酒市场,并主导21世纪酒消费市场的总趋势。”东方熠说,白酒企业如能审时度势调整生产策略,利用已有的资本、设备、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等优势迅速进军葡萄酒产业,乃是明智之举。
上述专家同时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葡萄酒相关标准和产业技术体系,加大对葡萄酒产业在税赋、招商引资、科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力争在25-30年内,实现红酒系列产品年产2000万-3000万吨,逐步实现红白酒产量互换;在中国十大葡萄、葡萄酒产区发展葡萄优良品种的科研和种植业,建设年产50万、100万、200万吨级葡萄酒产业化生产基地,使国家葡萄酒科研和国民消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背景材料
葡萄酒节参展企业
数量创新高
此次第五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有海外葡萄酒品牌企业58家、国内葡萄酒品牌企业95家参展,数量均超过往届,包括西班牙威尼道斯酒庄、葡萄牙苏布拉尔酒庄、法国玛歌酒庄、南非谷酒庄、澳大利亚波特酒庄以及张裕公司、君顶酒庄南山庄园等知名葡萄酒企业。其中,南非作为葡萄酒生产大国坐拥18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这不仅是非洲国家首次参展,也标志着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区产品齐聚烟台。
延伸阅读
洋品牌来势汹汹 国产葡萄酒“腹背受敌”
□菲菲
据齐鲁晚报报道,在此次第五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上,面对洋葡萄酒的冲击,本地葡萄酒如何突围,成了与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国产小品牌葡萄酒难吸引客流量
在节会举办期间,葡萄酒展区的南非馆总是人气爆棚。在有着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葡萄酒的柜台前,前来品酒的人也络绎不绝。但国内的葡萄酒展馆,除了张裕、南山、长城等,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人气普遍不高。
在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一些销售葡萄酒的商贸公司业务人员,都喜欢跑到有老外的展台前品酒。不是为谈业务,而是为与老外合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人员坦承,洋葡萄酒深入人心,国产葡萄酒除了大品牌之外,小品牌葡萄酒在销售时很难获得消费者认可。想要卖得好除了起个洋名外,还得有老外助阵才成,让消费者看到自己与老外的合影就是助阵的一种方式。
低国标拖了国产葡萄酒的后腿
参加此次“一节两会”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李华说,目前不少国人都将葡萄酒看作是舶来品,但其实中国才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但我国的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最初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葡萄汁含量只要达到30%就叫做葡萄酒,其他70%则由酒、糖、香精组成,与国际标准规定100%葡萄汁酿成的天然葡萄酒相比,国产葡萄酒在当时被叫做“三精一水”。
此后葡萄酒国标不断提高,中国也成为葡萄酒生产大国。无法分辨葡萄酒优劣的消费者,转而追求橡木桶。部分厂商便将橡木粉撒进酒中,导致口感相似。同质化的竞争,使洋葡萄酒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葡萄酒逐渐处于下风。
与会专家均认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葡萄酒生产大国,生产工艺、消费市场等方面,与葡萄酒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但同时专家也强调,若不能保证葡萄酒产业链中葡萄园的稳定性,就成不了葡萄酒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