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江苏泰星集团董事长张国林谈“三农”

  □ 本报记者 李丙驹

  编者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共产主义,作为其中重要标识的是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成势不可挡的潮流,“铸剑为犁”的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辛勤地耕耘物质精神双富有的沃土。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奔向共产主义“远方”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其中的佼佼者在“初级阶段”就干出了“共产主义”的事情。比如地处江苏泰兴市姚王镇的泰星集团,他们以“中国减速机大王”的业绩实力,打造了一个共和国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的模式。这个典型,穿越百多年空间和时间,对接曾是乌托邦的“消灭三大差别”,成为“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的一个见证;同时,他们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狠抓“三农”基本国策的一个楷模。为此,无论从历史或现实意义上,泰星的做法及其成就,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推而广之的。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头戏。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又一次走进“中国减速机大王”——江苏泰星集团,重点就“三农”问题,对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张国林进行了专访。

  

  “初级阶段”干共产主义的事情

  

  把“三农”与“信仰”联系起来,张国林的这一深稽博考之见,令记者耳目一新。在他看来,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他说,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战争时期的革命先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经历连动物也无法忍受的酷刑,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生活,前赴后继,无愧无悔,他们为何能做到这些?这就是“信仰”!因为有“信仰”支撑,他们才能智勇双全地“潜伏”,不怕刀光剑影的“风声”; 因为有“信仰”支撑,我们才有全心全意的“雷锋”,才有宁折不弯的“铁人”……战争时期,和平年代,用鲜血和汗水编织的“民富国强”的大旗,始终飘扬在历史大道的最前头。

  张总认为,鉴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解决“三农”问题,说远点,与“消灭三大差别”的共产主义目标一脉相承;就近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级阶段”一大重要使命。这两者都关乎“信仰”,都需要“信仰”最坚强的支撑。张总认为,没有信仰,就好像一艘没有灯塔的航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泰星人创业伊始,就胸怀“振兴民族工业”的“信仰”,一路走来,百折不挠,才从一家乡镇作坊成长发展为“中国减速机大王”。这是“信仰”的贯穿和传承,是新时期“信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开花结果。

  解决“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一种“信仰”,既是“初级阶段”的,也是“共产主义”的。张国林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高层来看,这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决策;就基层而言,这是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基业的必由之路。

  张总表示,这种信仰之力,支撑泰星为“三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且,还将继续支撑泰星为“三农”作出更大的贡献。

  

  “看不出来是农村还是城市”

  

  1990年代初,张国林提出了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在他看来,所谓城乡一体化,也叫镇村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主导、以镇为核心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海陆空”要道。通过城乡—体化,可以把大部分农民的思想和行动汇集起来。所以,城乡—体化的初衷首先就是要解决农民富裕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让农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营造一个“丰衣足食”的物质环境。

  27年前,江苏省泰兴市姚王镇的40多名农民兄弟,背负着20多万元债务,凭借几台破旧的机床开始创业。今天,这个在地图上用显微镜也难以查看到的姚王镇上,“信仰”创造了“奇迹”,如旭日东升的“中国减速机大王”——江苏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是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管理示范企业。中国名牌“泰星”牌减速机是中国减速机行业唯一的国家“121”重点保护名优产品、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多年来,作为中国减速机行业的明星企业,如今的泰星已经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之一,产销量连续十几年名列同行前茅。

  因为企业有了这个实力,曾经是穷乡僻壤的姚王镇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姚王”沾了“大王”的光,而是改革开放的太阳照亮了“泰星”,是张国林的“共产主义信仰”化为造福乡梓的奋斗结晶——

  让姚王镇乡亲们舒心的不仅是家庭内部的变化,而是城乡差别的鸿沟已经填平。当你走进姚王镇,从小桥流水到绿色长廊,从红墙碧瓦到别墅轿车,一个美丽、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乡村里的都市”灿烂了人们的视野。

  张总对记者说,城乡一体化也是工农一体化。在新农村经济里既要有工业,也要有农业;既要当工人,也要当农民,而不是单叫工业县或农业县,应叫做工农商一体化,实现农商联通。张国林说,如果我们的农村远看是高尔夫球场,近看是农田,看不出来是农村还是城市。那么,农业现代化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建立起来了。

  记者放眼今天的姚王镇,确实“看不出来是农村还是城市”。由此,记者对张总幽了一默:“三大差别”你们就消灭了“两大差别”,姚王镇离共产主义不远了!

  

  以物质精神双富有建设“新三农”

  

  作为一个杰出的经济英雄和优秀的共产党人,张国林在“三农”上的政治智慧和经济头脑令人钦佩。20多年来,在对姚王镇发展规律的探索中,他用一腔热血浇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环境。他带领泰星走科技型、效益型经济发展之路,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他认为,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上交国家,下利百姓,利润就是贡献。所以,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问题是要稳定亿万农民的生活,使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走上富裕之路,这样国家才算真正地强大起来,新农村建设就具备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与此同时,他把思维逻辑的触觉伸达更高的层面。在张国林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精神双富有的社会形态,那种“富得只有一堆钞票”和“穷得没有一点精神”的状况,决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甚至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反动。张国林说,战争年代我们看到的不是小康,是人与人的情谊,是为国家不怕流血牺牲的忠诚。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不能光看楼房轿车,更要看品位情操,要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人生和事业的激情,“两情相悦”,这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价值观。

  张国林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单兵作战”,更不能“数典忘祖”。对生你养你的土地都没有感情的人,遑论什么城乡一体?泰星是从苏北农村的土地上升起来的,减速机虽然属于工业,但泰星减速机不是简单的“弃农从工”。张国林曾经是、或许至今也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中国农民在大环境和好政策之下焕发出来的创造性力量非常自信和自豪。正是这种时代英雄的情结,使张国林创业伊始就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为他在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指向上奠定了坚实的“信仰”基础。在这种“信仰”的烛照下,泰星把企业发展与村镇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与村镇鱼水相依,同舟共济。张国林深情地对记者说,因为土地是我们的根,如果不以这个“根”为基础,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它的人文厚土。失去这片“厚土”,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笑话、蠢话、屁话!

  把传统“三农”改变为现代“新三农”,国家和企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到这里,张总激情满怀地引用了温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几句话。温总理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行百里者半九十”,记住“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而令张国林这位忧国忧民的企业家最感动的是温总理这句话:“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