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0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望重启
风险控制是最大难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孟 扬

  

  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拟扩大的消息,无疑为中小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仅如此,对银行来说,将小企业贷款打包出售,既可以腾出信贷规模为更多小企业发放贷款,又有利于信贷资产风险的分散,可谓“银企双赢”。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商业银行对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普遍表现出谨慎态度,如何控制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成最大担忧。

  

  打通信贷与金融市场通道

  

  作为进行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

  早在2008年10月,央行就曾批准浙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6.96亿元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虽然数量不大,但敞开了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性的新路子,为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实践经验。

  “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既能够发挥银行在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又能够发挥市场在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优势,对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而言,提供了一种新的混合式的方案。这种结构性融资模式,由发起人将其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后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支付给发起人,并以标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这种模式通过证券化技术的运用,打通了信贷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隔离。”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认为。

  直观来看,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公司贷款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但由于小企业贷款及其所构成的资产池具有区别于一般公司类贷款的特点,因此一般视为一个独立的品种。“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首先是有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进行资质评审之后确认允许获得贷款的企业名单和额度。之后,银行方面会对贷款总额进行资产证券化,把支持证券推向投资市场。”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银行面临诸多利好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积极地推进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以银行再融资为例,再融资是由于银行不能达到监管层资本充足率标准而实施的,如果商业银行使用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的话,就能够把多种资产进行打包证券化,把长期贷款换成流动资金,这样既解决了资产充足率的问题,又能够使不良贷款下降,也能够优化资产,还能够把风险转移到更多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中。此外,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款,而中间业务发展也很快,但是量还是很小。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证券化,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存量减少,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而专门基于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银行可以获取更多资金用于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题;另一方面银行将信贷资产的风险转移给其他金融投资者,有利于银行风险分散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

  

  信用风险是最大障碍

  

  在业界普遍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启给银行和中小企业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有悲观者表示出对风险控制的担忧。

  “自2005年试点以来,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很小。2007年,资产证券化迎来了第二批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阻碍了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试点。”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正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监管层正在考虑循序渐进地推行资产证券化,而不是向所有符合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放。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对监管部门来说,证券化相对于银信合作来讲是可控制的资产流动工具,并且这种以真实信贷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化是实际资产保障,与次贷证券化有着本质区别。”

  在风险管理方面,浙商银行的经验是:总行对整个资产池事先进行反复审查和筛选,即使这些证券销售完后,银行方面仍然会按既定方式管理和考核资产池内企业的贷款情况,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大型企业贷款来说,的确风险更大一些,也称不上‘优质资产’,这就对发行机构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打消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疑虑,银行在构建资产池时,筛选的门槛应该相应提高,例如增加房产抵押或其他比较可靠的担保方式,以增强信贷资产的信用度。”相关人士建议。

  近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表示,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央行目前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