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变革华润到空降中粮,再到不久前执掌蒙牛,宁高宁成为中国商界的典范,也顶上了“中国摩根”的光环,由此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传奇。
□ 毕淑娟
在企业家群体里,宁高宁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但这个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专业后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的山东汉子却拥有众多粉丝。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宁高宁身上有种令人倾倒的独特魅力。
中粮版图的缔造者
在北京,要忽略中粮的存在,实在是件困难的事:公交车上是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地铁里的广告灯箱里闪耀着福临门的食用油和各种大米;超市的货架上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着蒙牛液态奶、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
当然,它们都打着“中粮出品”的标志,还有六个大字“产业链,好产品”,下面有行注释:从地头到餐桌。
“产业链,好产品”,这是中粮在每个自己的产品上向外界做出的承诺,也是宁高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最终目的。
2004年,宁高宁被调到中粮,全面接替原中粮老总周明臣的职务。
2005年下半年,宁高宁曾将中粮50多项业务归类、收缩于七大业务群34个业务单元,并将业务单元交由集团直接管辖,明确“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2007年初,又进一步调整为九大业务板块,包括贸易、粮食加工、食品、地产、中土畜、糖和番茄、包装、肉食、金融保险,但九大板块并未解决用一句话描述中粮这个庞然大物的难题。
此后,经过几年资本市场运作,中粮在粮油食品业务链条上拥有了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粮屯河、中国食品、中粮肉食业务板块,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收储物流、加工贸易,一直延伸到品牌食品销售;在打造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上,中粮旗下的地产酒店板块业务涵盖了住宅、商业、写字楼、公寓和酒店;中粮还经营着包装、土畜、金融业务,打造着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以及大悦城、亚龙湾度假区、凯莱酒店、雪莲羊绒、中茶茶叶等诸多知名品牌,宁高宁高举着资本运作的大旗,将一家又一家的企业纳入中粮版图中。
华润磨练“中国摩根”
1983年,宁高宁获得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也就在那一年,宁高宁远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并主修财务。
1987年,28岁的宁高宁学成归国,加入香港华润集团,翻开新的人生篇章。
宁高宁最先进入的是华润的企划部,他几乎是这个部门唯一的兵。在华润,宁高宁求学多年的所有积累一点点得到释放,这也成为他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当时的华润集团手里有一家名为永达利的上市公司,也就是华润创业的前身,华润集团是大股东。宁高宁回忆说,最初华润集团买永达利的时候是想搞印染厂,但买过来之后香港又不许搞印染厂了,因为怕污染。在处理过程中,华润集团需要有个人来做代表解决此事。于是宁高宁“临危受命”,结果不负众望,把事情处理得相当完美。之后,宁高宁又通过贷款在原厂址上盖起了大楼,等大楼建好后一倒手,净赚4亿多元。经此一役,宁高宁在华润一下子出了名。
1992年,华润集团通过注资,把永达利更名为华润创业,由那时开始到1997年华创被列入恒生指数成分股时止,总资产已从几千万港元上升至超过200亿港元,作为永达利负责人的宁高宁更加引人注目。
1999年,宁高宁出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从刚进入华润的小角色成长为华润集团的灵魂人物。
在他执掌华润的日子里,宁高宁用一连串的策略性的资本运作,横跨房地产、零售业等主体行业,带领华润这样一家巨无霸“软着陆”,转向实业发展。
执掌蒙牛开启新征程
宁高宁常常将自己比作“放牛娃”。“企业是国家的,你可以喂,可以养,但不能将牛杀了。”“放牛娃也希望过好日子,通过放牛,放牛娃能够过上好日子。”他用这个比喻形象界定了一个国企职业经理人和股东的关系。而今天,宁高宁真成了一个“放牛娃”。
2011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任。这起人事变动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并不起眼,但对整个业界和熟悉宁高宁的人而言,这将再次被打上“宁式资本运作”的标签,并成为一桩被人津津乐道的资本运作成功案例。
一纸公告让中粮距离完全掌控蒙牛的步伐越来越近,蒙牛即将全面迎来“宁高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