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继承,并且令家族产业继续繁荣,是他的使命;突破,然后不断寻找自我作为自我的价值,是他的天性。
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富二代”未必是个好名称。为了证明自己,有人选择自立门户,而他,却没有这样的机会:父亲离世的现实令他不得不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继承父业,他必须让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并且制造属于自己的繁荣。
□ 丁 若
他对自己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严苛,种种规诫之下,是他自省而清晰的头脑和逐渐形成的管理逻辑。他的稳重稀释了年轻的冲动,他的坚持逐渐被岁月建成一种威严,他的热情被安静的外表掩盖,内化成更加持久的动力。
汤子嘉始终没有放松自己。
在自己的规则下获得自由
从握手寒暄,到切入正题,他一直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合着谨慎的手势。这一半来源于他的家教,另一半则出于他对媒体的小心。他本就是一个自律且自省的长子,从一开始掌舵汤臣,他便已深知自己代表着汤臣的形象,言行不可出格。
他纯黑色的眼镜框像他的一个标志,将他可能有的冲动和冒失都框定在最小的范围。而他,则在他自己的规则下获得自由。
记者:不得不问你,房地产是你喜欢的事业么?作为一个定义上的“二代”,你是在继承,还是在创造?
汤子嘉:我不是被迫的,我真的在做我喜欢的事情。我没有考虑太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所做的,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记者:你的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当初选择了开发浦东,你的开发策略同父亲一样么?
汤子嘉:我很多地方像父亲,但现在很多事情的做法又不像早期的做法。因为各方面进步实在太快了。汤臣是投资上海最早的港资上市公司,建了第一个高尔夫中心,第一个五星级酒店,第一个商业金融大厦等等,很多第一个,所谓的第一是很好听,但是换个角度讲,第一也就没有竞争对手,而现在,比较和竞争就多很多了。所以策略上还是会有些不同的。
记者:其实这一次汤臣北上天津,与当初选择浦东倒有些相像。
汤子嘉:是有些像。天津这个城市就好像20年前的上海。当时的浦东集合了众多大项目和优惠政策,现在的天津也有很多重大项目,随后一定会带动更多的产业的发展,引起更大的飞速发展。
天津一役,是汤子嘉第一次独立征战,所以,这一战对于他的意义,尤为重要。
把握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
对于天津的项目,汤子嘉在信心之后亦有隐忧:“汤臣集团一直都在上海做地产,这是汤臣第一个异地项目,是与父亲的决策无关的唯一一个项目,也是对汤臣集团的考验和调整,考验管理能力。”汤子嘉明白,这是考验他自己的管理能力这也是他自觉不足的一面。
“以前,出现问题都在我眼皮底下,我可以随时解决,现在北上天津,更需要一个团队去管理好和做好。”以汤子嘉的年龄,还并不足以游刃有余地用人于正确之位,需要经年累月经验与技巧的管理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虽然汤子嘉常年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但所用毕竟有限。
事实上,汤子嘉已经看到了家族企业管理的弊端,也就是过于依靠管理者,而他并不希望这种家族管理的模式延续下去,他的管理目标是,让企业自然运作,他作为管理者,并不突出管理的位置,而只是公司的一部分。“家族企业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带领企业走,而第二代就要思考在公司的角色、将其定位。我希望,我是企业的一部分,公司可以很自然的发展。”
记者:天津项目看上去很有潜力,那你有没有什么担心的方面?
汤子嘉:有些担心管理方面吧。汤臣这么多年一直在上海开发,还没有跑到那么远去过,所以管理团队很重要,需要一个特别强的团队去运作。我自己现在都有很多时间在天津。
记者:还有个问题,我发现这还是汤臣第一次做商业地产吧?以前貌似都是住宅,高尔夫也算是住宅配套的。
汤子嘉:是的,我们在天津的项目是综合性项目。20多万(平方米的)面积集合写字楼、酒店、商场等。汤臣在上海就没有商场。这就讲到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侧重、核心竞争力。汤臣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精品豪宅,在设计细节、品位上还不错。每一个案子我和我母亲、我弟弟都会开无数个会进行讨论。尤其我母亲在设计上,更是每个细节都会关注。在天津的住宅应该是当地最高端的一类,酒店我们有过经验,商场是个新的尝试,但我觉得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