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里,有10家左右的企业宣布进入养猪行列,其中不乏地产商、投资机构等。在暴涨暴跌的“猪周期”影响下,许多散户热情退烧,选择退出市场,也给大企业转行当猪倌腾出了市场空间,而在前一轮猪周期中进入养猪行业的企业,现在已经开始盈利。
近几年,养猪道路上越来越多大型企业集团加入,成为一道独特景观。前几年有高盛、网易、泰国正大集团养猪,今年又有房地产企业美林基业,投资机构联想投资、九洲投资等一串串看似与猪搭不上关系的企业,出现在养猪名单中,而与农村散户相比,他们的资金实力雄厚,投入资金动辄上亿元。
【现象】
跨界养猪 房企、投资机构凑热闹
曾经是药老板的泸州叙永人杨炳秋2006年下半年开始饲养生猪。2007年,随着肉价上涨,尝到养猪甜头的杨炳秋,正式转行进入养猪业。现在,他已成立了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成员已有100多家了”。
不仅杨炳秋这样的小老板,许多大企业也开始争当猪倌。近一年时间里,有10家左右的企业宣布进入养猪行列,其中甚至包括房地产企业、投资机构等。
南京富腾地产董事长程君玲创办了富腾农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南京最大规模的养猪企业之一。广州开发商美林基业副总裁刘远德在今年7月也表示,将投资1.5亿建广州最大单体养猪场。同样在7月,联想投资、九洲投资注资成立江苏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计划到2015年新建养鸡、养鹅、养猪一体化公司8—10家。
【收益】
亏了两年 外行养猪终于赚钱了
在先期进入养猪行业的大企业中,有人已经尝到了“猪肉香”。据四川一家企业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2008年收购了北方某肉制品企业,介入养猪产业,但一直亏损,直到今年6月实现了盈利。上述人士分析说,这主要是受到养猪产业投资周期较长的影响。
泸州老板杨炳秋也告诉记者,2008年他进入养猪业的第一年也曾亏损1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恰好是上一轮“猪周期”的价格最高点。杨炳秋说,当时进入市场养殖成本较高,再加上遇到了疫情影响,因此当年出现了亏损。不过随着“猪周期”的调整,今年肉价高涨,他一年收入可达六七十万。
【观察】
规模化养殖 破解“猪周期”魔咒?
目前我国散户养猪数量占到7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大型企业进入养猪行业,有利于缓解散户养殖容易受到行情影响的弊端。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指出,随着饲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外出打工的收入变高,整个行业开始洗牌,适度规模化猪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川省社科院农业经济专家陈武元教授也指出,“农村养猪散户的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而以规模化养殖为特点的大型企业的加入,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他认为,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把握市场信息的速度更快,从而使得猪肉供应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或许,多年来困扰中国物价的“猪周期”魔咒,有望在养猪产业实现规模化以后消失。
(摘自《华西都市报》 屈咏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