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项目式“滚动” 破解生物医药业融资瓶颈的“风火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由于生物医药业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导致股市、银行、风险投资皆可能说不。的确,由于市场风险莫测,投资后要将近十多二十年才有回报,相信谁也承担不起这个风险。但由财务性投资转向战略性投资,由上市导向转变为侧重技术导向,像做项目一样“滚动”式接力向前或许是惟一捷径。

  □ 刘国锋

  

  一家20年后才可能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谁愿意投资或并购?日前,业内专家呼吁改善这种状况,探索建立长效的投融资机制,从而推动“十二五”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对记者表示,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弱点,如果现有的金融支持机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受到制约。科技部条财司副巡视员邓天佐在“2011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过去过多关注技术突破,忽略了与金融的对接,未来应积极创建相应的政策环境,为生物创新寻找来自银行、机构、民间资本的融资滋养。

  

  “伤不起”的长周期投入

  

  生物医药研发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点明显。青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生产历经14年,肺结核药物链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临床实验历经2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是历经20年未能盈利的企业典型。据纽约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明介绍,该公司1993年12月上市并融资十几亿美元,虽然股价由发行价15美元最高涨到过140多美元,但始终没有重大产品面世,将近20年未盈利。直到不久前治疗红斑狼疮新药获FDA批准,预计2013年起方能扭亏为盈。

  目前,美国300至4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中有90%以上不盈利。李明认为,开发一个新药通常需10年10亿美元的长期高风险投入,由于中国企业不能连续盈利便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所以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中国创新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更大。

  业内人士认为,这既促使国内药物研发以仿制药为主,又使部分新兴创新型企业把融资希望寄托于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然而,生物医药企业专业性强,风险投资等向来出手谨慎。上海衡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人戴晓畅表示,医药行业属性特殊,投资医药企业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专业医药投资VC数量和金额都较小,五年平均医药投资占PE投资金额的比例也低于2%。除此之外,生物技术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渠道也很狭窄。

  邓天佐指出,应该会同财政、税务及金融主管部门,共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造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寂寞”的融资结构

  

  2005年以前,国内生物技术投融资以产业资本和产业投资者为主,此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出现,中小板、创业板相继走向成熟。虽然融资结构不断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寂寞”。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提供的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8%,风险投资占25%,其他融资占43%。由此可见融资结构上存在的差距。

  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李吉平在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谈到,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扶持,资金量有限,银行信贷资金难以进入该阶段,市场融资短期获利行为又导致门槛较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这种情况下,跨国生物医药巨头在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翩然起舞。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GE等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成熟的融资能力不断大施“拳脚”。据赛诺菲·安万特全球研发中心项目经理王敏介绍,自1982年在北京开设办事处以来,赛诺菲·安万特现有六大生产基地遍布中国,并已具备从寻找目标药物到实现药物临床应用的整合能力,不断带动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进入中国。2010年7月,赛诺菲·安万特投入4亿元人民币购买了上海生命科学院研发的抗癌药物独家许可。

  处于欧洲医药生产领先地位的法国也放宽了目光,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人士表示,看好2011年在中国的生物医药项目合作机会。而接近阿斯利康的人士透露,阿斯利康旗下企业同样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研发困境,因此需要加大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呼唤各路资金“接力”向前

  

  目前,生物医药“价值洼地”正获得国内投资者看好。张仕元介绍,三年多来,VC成功投资案例182个,PE成功投资案例239个,分别为生物技术及健康领域融资10.38亿美元和88.7亿元人民币,机构投资极为踊跃。此外,一些生物产业大省开始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

  业内专家均表示要促进生物技术的市场化。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何维介绍,美国国内生物医药技术在获得知识产权前政府投入较大,在获得知识产权后能方便地进行技术转让,可由投资公司进行推广,使研发成果走向市场流通,多元化的生物技术市场对推进新药研发有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医药生物审查部部长张清奎则强调,将建立重大生物技术创新靠政策支持、一般性项目靠市场调节的机制,同时用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

  美国德通寰球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陈毅松告诉记者,生物医药创新最大的特点是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只有“滚动”向前,由资本不断接力,让研究成果在有研发实力的机构间流通起来,才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新闻延伸

  

  中国生物产业 正成为绿色经济增长点

  进入21世纪,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群正在形成,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在不久前中国深圳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记者了解到,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生物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朱建超从事医药事业已有30多年,去年他从美国回到中国,现在任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务拓展总监。他说:“我们的药,尤其是生物医药,我们跟外国公司需要交流。”

  据朱建超说,康弘是一家致力于中成药、化学药及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现代化医药企业集团。成立17年的康弘,长期持续地坚持自主创新,而且坚持每年把6%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比例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这实属不易。正是这些吸引了朱建超回国效力。

  在康弘药业的展台前,朱建超向参观者介绍康弘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他说这种新药已进入最后的临床阶段,将为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填补了国内眼底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空白。  

  此次深圳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汇聚了美国、德国、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的近300家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23个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参展。大会展示了各自的最新成果和技术。作为本次大会主办方之一,深圳市生物产业的队伍更是庞大亮相,比如健康元、华润三九、海普瑞、一致、海王等,凸显深圳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之一的产业规模。

  中国生物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中国政府确定生物产业是现阶段发展的七个新兴产业之一,提出在2020年前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要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

  

  (梁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