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鄂尔多斯还只是一个大城镇。如果再往前追溯30年,鄂尔多斯一直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1978年GDP仅有3.46亿元,人均344元,财政收入只有1900万元,人均不足20元。一直到2000年,鄂尔多斯GDP也不过150亿元。在8个旗区中5个属国贫旗、3个属区贫旗,鄂尔多斯被人称为内蒙古的“西部”。
追溯鄂尔多斯的转变之路,可以发现其财富直接源头是煤矿,按目前近5亿吨的年开采量算,当地每年因煤矿新增的财富就达2250亿元;其次,房地产开发导致的大征地运动,也让一部分农牧民因巨额补偿款成为千万富豪。突增的财富又反过来助推鄂尔多斯人热衷炒房,也进一步拉动了当地房价攀升。
煤炭启动了财富引擎
“7年前我做小区保安,骑摩托车上班,我都觉得没什么,7年后,我还是做小区保安,开20万的轿车,我反而觉得挺没面子的。”孙先生说,在过去的10年中,自己的生活变了 ,鄂尔多斯也变了。
在鄂尔多斯开出租车的张泽贤后悔地说:“我要是早来3年,早点买上房,我比现在要强多了!”他是2008年初来的鄂尔多斯,当时房价也就一两千元,而现在六七千元。“算下来,晚来3年让我少挣了几十万。”鄂尔多斯人的财富观令人咋舌。
一穷二白的沙漠小城,靠什么拥有了惊叹世人的造富机器?财富滚滚而来的源头是煤,从2002年开始,国内煤炭价格急剧攀升,每吨原煤价格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二三百元,甚至最高时超过400元,煤炭行业的井喷,把鄂尔多斯一下子送进了财富的海洋里。以“羊煤土气”4种资源著称的鄂尔多斯,当地约80%的地下含有煤,据内蒙古官方公布的数字:仅鄂尔多斯市东胜区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高达115亿吨。
于是,“煤老板”成了鄂尔多斯的第一批暴发户。因为煤炭,政府的腰包也迅速膨胀。随即而来的是城市建设,是找煤挖煤,是拆迁征地。从2004年开始,鄂尔多斯掀起了土地征用的热潮。据当地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财大气粗的鄂尔多斯选择了对当地农牧民实行高价补偿,补偿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最高标准。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个失地的农牧民可以轻松获得上百万元的补偿款。就这样,前一天还为花一元钱心疼,住在郊区平房小院里的农牧民们,因为脚下的土地升值,一夜之间都成了百万富翁。
“煤老板”们还通过挣钱、花钱,改变着城市。当地人告诉记者,暴富后的鄂尔多斯“煤老板”同山西等地的“煤老板”们一样,有了钱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买车买房,换好车换大房。很快人们发现,大街上的路虎越来越多,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在“煤老板”的热钱引领下,靠征地补偿发家的农牧民、上班族们也比拼着完成华丽转身:从昔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开好车住豪宅的有钱人。
“家家房地产,人人典当行”
大家都有钱了,这些钱都去了哪里?走在鄂尔多斯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广告牌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楼盘,一种是小额信贷。所谓的小额信贷,在鄂尔多斯统称“高利贷”。
在记者入住的速8酒店,有一层就是一家小额信贷公司。门头不大,但业务相当不错。在电梯里,记者看到了一拨拨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当地人,他们对放高利贷没有丝毫避讳,高声讨论着这里的利息和收益率。
“这里是全民放贷。”不止一个当地人这样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房地产,人人典当行。”“典当行”并非是指典当,其业务是以放贷为主。人民银行鄂尔多斯支行的人士表示,人行和统计部门曾对鄂尔多斯居民参与民间借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人参与了民间借贷。鄂尔多斯因此被冠以“借贷之城”的名号。
“鄂尔多斯人对理财产品好像不太认可,大多数人也不懂炒股。”当地工商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抱怨说,再好的理财产品在这里都卖不动。
拾荒的都放高利贷
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鄂尔多斯人的想法很简单,就认可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我把钱贷给你,你给我高利息。他们家一共有100多万元放了高利贷,投给了大约十几个借款人,每个月的高利贷收入就有两三万,“比干啥来钱都快。”
据记者了解,高利贷在当地普遍是按照月息来算,月息从2分到5分不等,其中,东胜是利息较高的地方,一般为两分五或三分,而煤矿集中的伊旗,利息甚至到了4分、5分。
“大多数借贷人之间都是认识的,有的还是亲戚、朋友,因此资金安全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孙先生说,他有30万元是直接投给了一位煤老板,煤老板每月月底会把利息通过银行转账汇给他,几年来一直不曾拖欠过。
不过,这个高收益的行业,并不是绝对的安全。就连当地人也承认,一直以来涉高利贷大案呈频发态势,最近的一个事是今年5月,一个当地人揽收了本金约为3.5亿元的民间借贷,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警方控制,举报他的有数百人之多,这些放贷者涉及各行各业,上到政府公务员、下到拾荒老人,甚至还包括乞讨者,金额从3000元至数十万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