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半期考试”成绩单,在平台建设和项目集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产值约占厦门市该产业产值的1/2,全省的1/4。预计到2015年,全区该产业产值规模将超150亿元,力争突破200亿元。据了解,形成规模后,其发展后劲将会更大。
□ 杨继祥 阮美玲
2011年即将过半,冲劲十足的海沧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半程”成绩单。经测算,今年1—5月,海沧实现生产总值148.2亿元,同比增长20.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0.32亿元,同比增长22.7%(可比价);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7项,投资总额为2.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5.8%;批准内资项目12个,投资总额6.76亿元,同比增长104.8%;完成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56.16亿元,同比增长24.3%,完成进出口总额31.84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实现财政总收入25.25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税收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43.1%。
据厦门日报报道,快速增长的经济指标,显示了海沧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其中,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增长态势尤其强劲。在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海沧区主推的生物与新医药项目,成为一大亮点。
“北化厦门技术转移中心”落户
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一大亮点,当属海沧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的“北化厦门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富硒酵母、莱菔硫烷两个产业化子项目签约,正式落户海沧。此举将实现北化生物科技成果在海沧的产业化,增强海沧的自主创新能力,帮助海沧引进生物技术人才,扩大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这无疑为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据介绍,北化厦门技术转移中心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物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依托于北化承担的“国家工业生物技术过程科学研究(973)”平台设立国家生物海西研发中心。
北化厦门技术转移中心建成之后,将提升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并吸引一批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入驻。北化及相关单位每年将安排2-3项成熟的科研成果项目入驻,实施产业化。北化已与海沧区达成共识,计划今年11月底,在厦门举办一场生物医药专场对接会。
引导设立产业基金
近年来,福建省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始终把壮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作为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工作来抓。市区领导多次调研、走访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企业,关心企业发展,了解企业需求,为该产业在海沧的发展构筑“洼地效应”。
据了解,为了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该区专门成立了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根据《厦门市海沧区科学技术资金管理办法》,为区内34家生物医药企业的47个技术研发和转化项目立项,提供了2020万元科技经费资助。
去年底,该区出台了《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设立了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按区本级财政每年可供安排财力支出的2.5%安排预算,并对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成果转化、新药创制等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和补助。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为了拓展资金渠道,海沧区前不久引导设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金,创造了科技创新投入新格局,为该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扶持政策利好增强企业信心
从本届“6·18”取得的丰硕成果,谈起《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焦鲁闽欣喜地表示,政策上的扶持明确了海沧对该产业的发展规划,资金上的扶持效果将是显著的,对大企业来说,扶持资金是对他们的鼓励。对刚起步、资金尚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来说,扶持资金就是雪中送炭。
除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外,焦鲁闽还对《意见》中关于行业人才生活、工作经费补助”的条目非常赞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生物医药行业尤其如此”,焦鲁闽深有感触地说,“在公司科研、营销、管理人才的带动下,去年,英科新创创造了近3亿的销售收入,实现了超过20%的年增长率,并研发了分子诊断试剂及化学发光免疫试剂等系列产品。”
展望海沧生物与新医药行业的发展,焦鲁闽一语道出了众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心声:“出台政策,扶持行业发展,表明海沧区对企业的服务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