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斯日吉噶瓦:在马身上找到生财之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是内蒙古大草原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可是如今,由于保护草场的需要和一些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号称草原上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马的产业逐渐萎缩。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有一个人却在一次次的意外惊喜后,重新在马的身上找到了生财之道。

  养马走上致富路 

  这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一处牧场,牧场的主人叫斯日吉噶瓦,2007年5月18日一早噶瓦带着牧场里的工人们训起马来。每年的这个时间,牧场里都会经历这样一段人仰马翻的艰难时刻,但是这一刻对噶瓦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因为5月份是噶瓦牧场销售旺季。他都要在客商来草原买马之前把蒙古马训老实,方便顾客挑选。

  蒙古马有个特性就是始终处于半野性状态,加之经过一个冬季的放养,野性更足了,一般人很难接近。斯日吉噶瓦告诉记者:“好马可以卖到一至两万。我快60岁了,这个年龄是不行了,年轻人还可以。原来这马我不用别人,我自己不用套马杆,进去抓住马鬃我就能把马制服。”

  斯日吉噶瓦说的可不是大话,身为马背民族的子孙,噶瓦从小就爱马,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养马的规模能发展到300匹以上,成为牧区中为数不多的百万富翁。

  专门养马前噶瓦一直从事运输生意,1995年时他已经有近了20万元的积蓄。养马对于他来说只是个人爱好。在牧区,牧民家里有5、6匹马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机械化的普及让蒙古马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少。牧民们开始纷纷卖马,蒙古马的数量每年以1000匹递减。

  邻居有零星卖马的,噶瓦看着有好马就买回来,久而久之,从7匹、10匹、20匹,他成了村里有马匹最多的人。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有些外地的爱马之人打听到噶瓦这有马,于是就过来看马。1996年一个天津老板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噶瓦对蒙古马的认识。

  斯日吉噶瓦说:“天津人看中我家的枣红马。” 天津人要买噶瓦家的那匹枣红马,可家人却舍不得卖,因为那匹枣红马是家里最听话、干活最卖力的良种马,尤其是打从出生就一直跟着噶瓦的家里人。最终在家人的反对下,天津人空手走了。噶瓦越想越不是滋味,不但朋友没交下,生意也没做成,隔天晚上他背着家人把那匹枣红马赶上了车,叫上朋友连夜把马送到天津。

  结果天津人被斯日吉噶瓦感动了,不仅当场给了他一辆2040的吉普车,还拿了2万4000元钱。

  一次意外的收获,一下刺激了噶瓦,他开始私下打听养殖蒙古马的政策,结果惊喜地发现,蒙古马作为濒临灭绝的保护性品种,解除了禁牧期。而且蒙古马始终处于半野性状态,适应能力强,即使处在枯草期也能存活,加之一年生产一次的繁殖能力,噶瓦果断地决定把家里的300只羊卖掉,用赚来的10万元钱专门养马。可是这样背道而驰的举动引起了朋友和家人的质疑。  

  养马养出了问题  

  斯日吉噶瓦的朋友觉得他的举动不可思议,因为朋友们觉得斯日吉噶瓦去收一些没用的马毫无意义;女儿说爸爸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面对四周的怀疑和不支持,斯日吉噶瓦索性一不做二不休,1999年,斯日吉噶瓦甚至一意孤行地贷款20万元从锡林格乐草原引进15 匹种公马。家里马匹的数量开始成倍增长,已经达到了100多匹。

  随着马匹的增多,斯日吉噶瓦和邻居的矛盾越来越大,2001年9月的一天,矛盾彻底爆发了。

  原来斯日吉噶瓦的马跑到村民家的地里吃草,被村民困了起来。村民告诉斯日吉噶瓦,若不赔钱给他们的话,马就不还给他了。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村民把斯日吉噶瓦告到了村委会。当天傍晚,由村委会牵头,七八十户村民一起涌到了噶瓦家,把噶瓦家的近80匹马圈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事态让斯日吉噶瓦始料未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养马影响到了村民的生活。

  其实马跑到村民的地里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的矛盾是斯日吉噶瓦的马匹太多,用草量大,尤其没有禁牧期,而村民的牛和羊,却每年至少禁牧3个月。村民们觉得,生活在同一片草场,规矩却不同,这样的政策让村民们很不理解。他们把怨气撒在了噶瓦身上。最终经过法院的调解,噶瓦的马被放回来了。 

  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眼看着经济、精神上的无限投入,家里人劝斯日吉噶瓦放弃吧。斯日吉噶瓦开始私下里张罗着处理马匹。可是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正当噶瓦大批处理马匹的时候,他遇到的第一个客户——一个吉林老板再次改变了斯日吉噶瓦的命运。

  那个吉林老板来买斯日吉噶瓦的马,这次一共买了10匹马,给了斯日吉噶瓦11万元钱,还另外给了他一辆越野车。

  事隔8年,斯日吉噶瓦又用马换来了一辆车。斯日吉噶瓦的心再次动摇了,是退还是进?最终2004年蒙古马市场复苏的行情迫使斯日吉噶瓦做出了选择——就在这一年,随着城市人对马的需求,来草原买马的人开始络绎不绝,而且马的价格开始成倍地涨。

  斯日吉噶瓦终于等来了机会!从2004年到2006年,每年近200多匹蒙古马销往贵州、广西、吉林等多山地区和旅游观光地。这样的销量让斯日吉噶瓦暂时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马的经营上。

  2007年4月18日,斯日吉噶瓦把家里的300多匹蒙古马突然牵出了草场,一直赶到了距原草场20公里的一块新操场,那是斯日吉噶瓦新买操草场。在牧场像这样水草充足的地方可是块肥肉,他是怎么抢到手的呢?

  噶瓦这次之所以这么大的决心买草场,除了看中草场的地理优势之外,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秘密——彻底解决和村民的矛盾。

  2007年5月18日一早,斯日吉噶瓦家人头攒动,一辆军车醒目地停在了噶瓦家的门前。来者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武装部部长。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牧区,方圆—里只有两三名警察,在当地基层民兵是很重要的武装力量,因此每到农闲的时候,武装部都会组织基层民兵的骑兵分队到牧区训练,今天他们找到了斯日吉噶瓦的牧场。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武装部部长苏捍卫告诉记者:“我们打算借助斯日吉噶瓦的资源组织基层民兵训练。在这里他的马最好、最多而且免费提供给我们。”

  原来斯日吉噶瓦此举就是为了堵村民之口,这样一来,他不仅解决了一年四季的马匹养殖问题,而且解决了村民们认为的“独霸草场资源”的问题,正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斯日吉噶瓦马匹的声誉日渐响亮,如今,越来越多的南北客商专程到内蒙古买斯日吉噶瓦的马,斯日吉噶瓦一家的日子是越过越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