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29岁小伙创业 欲打造农业版阿里巴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他,精明且敢为,意外发现促使他开发了B2B农品信息平台;他,重公益也重商业,强调经营管理必须用商业手法,但做事却要有公益心态。和中国互联网一起长大,今年29岁的刘延天从高中开始就有一个梦想——创办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

  2006年偶然参加的一个公益行动,山区小女孩一句让他感动的话,激发了他的创业激情,于是有了成都新文化商务有限公司。

  立志贴着地气为8亿中国农民同胞提供“信息平等”服务,经过艰苦筹备,2008年6月,汇农网正式上线,被称为“农民版微博”。

  目前,他正在利用汇农网旗下的手机移动版“汇农通”发展手机平台,他希望不久的将来,有1亿以上的“新型劳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工作。

  中国IT界,刘延天最欣赏的人是马云,他希望自己的汇农网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农产品交易市场,从而成为中国三农产业的“阿里巴巴”。 

  创业启蒙:

  创业就想让农村富裕一点  

  “创业的想法高中时就有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动手实践。”成都新文化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天一边悠闲地沏茶,一边对记者回忆道。

  2006年,刘延天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一个公益活动——到南充某个山村放电影。“中午吃饭,看到很多小孩在啃甘蔗,不吃饭。”刘延天说,后来问了才知道,这些孩子交不起每月15元的伙食费。“当时很震撼,15元对城里人太微不足道了。”

  随后刘延天等人将随身携带的蛋黄派、沙琪玛等食品分给小朋友们吃,但其中一个女孩就是不吃,问她为什么,她很紧张地回答,“我想带回家给妈妈吃,她没有吃过。”

  “当时在场所有人双眼都包起了眼泪花,那种感觉无法形容,当时就想,能不能做点事情,让他们富裕一点。”刘延天后来想到,可以通过一定渠道把当地产的农产品帮忙卖到城里。  

  胡敲乱打选准汇农网 

  2006年,参加公益活动后不久,刘延天和其他两个伙伴凑了3万元,注册成立了成都新文化商务有限公司。“当时也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很多互联网企业一样,试着做一些代理、软件外包等业务。”刘延天说,创业往往是最没有固定思路的。

  后来试着做农家乐项目,结果农家乐没有搞成,却意外发现为农民做信息服务很有市场。2008年6月,汇农网正式启动,并于当年年底正式上线,目标就是为广大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资生产经销商提供B2B平台会员制服务。

  “中国有8亿农民,但真正为他们提供平等信息服务的平台却很少,如果我们把这个网站做成一个类似百度、谷歌的平台,让农民可以自由获取种养、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这个信息对他有用,他就去用,并且可以传播,我们提供免费的传播平台,就像微博转发一样。”刘延天把他的网站比喻为“农民版的微博”——免费转发、免费共享。  

  业务拓展 “用工荒”

  启发手机求职平台  

  在汇农网的基础上,刘延天又开发了其手机移动版——“汇农通”软件,“田地里干活的农民只需掏出手机,对着农产品一键拍照,一键上传,就能发送最新的农产品信息。”

  今年年初,“用工荒”遍布中国东南沿海各大企业,甚至蔓延到西部地区。受此现象启发,今年年初开始,刘延天又开发出了手机求职平台。

  今年18岁的小敏是四川雅安人,刚到成都找工作,经一位老乡介绍后,她用自己的手机在刘延天的汇农通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并注明自己想找“餐饮服务员”的工作,没想到两天后城南一家火锅店老板给他打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到他们店里工作,了解了工资待遇后,小敏决定去这家火锅店工作。

  像小敏这样在汇农通手机求职平台上找到工作的,占了汇农通注册用户的20%,“招聘信息的到达率大约为40%-50%。”刘延天说,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通过上传企业营业执照而在汇农通手机求职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招聘信息,“这些企业的信息都是经过我们审核的,如果有作假成分,将立即被拉进黑名单,以确保信息真实性。”  

  未来目标:

  产值不重要用户是关键  

  成立两年多,虽然已获得了“优秀创业企业”等多个称号,但汇农网的产值并不是很高,2010年产值210万元左右,主要是通过向企业收取会费来实现的。对刘延天来说,产值不是最重要的,用户才是。未来几年,他希望能为5000家以上的涉农企业、10000个种养大户服务。希望能有10万手机用户来使用汇农通移动版。关于手机求职平台,希望未来5年能有1亿技工通过他的平台找到工作。

  “只要用户拓展得好,产值也就不是问题了,上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目前,汇农网的产值主要通过向企业收取会费来实现,但将来,刘延天希望通过收取交易佣金,以及引入广告营销后,通过广告收费来实现产值。

  (摘自《华西都市报》 牛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