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春
会计思想和方法的变革可以说是中国商业环境变迁的晴雨表,从“财务会计的电算化”到“ERP架构下的管理会计”,前两次的显著变革无不反映了企业对商业环境的应对之策。在全程电子商务形态渐成大势的前提下,会计管理也许将迎来第三次变革,它对企业经营和管理战略带来的重大影响似乎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需求和技术相互推动的结果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常被用来解释那些互为因果关系的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需求和技术推动其实也有类似的关系。因为有需求所以需要技术手段来满足需求,而技术的变革又往往带来新的需求。于是,事物就这样在相互促进中螺旋上升了。
企业对会计管理的需求似乎也是如此。19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趋势。这不仅大大方便了税务部门的统计汇总工作,也有力促进了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但是,仅仅满足代替手工的电算化软件不能满足企业在整体运营的需求,销售、采购流程无不与财务系统有关,库存、生产、运输环节还与公司的运营成本有密切关系。与经营、成本有关的会计需求又对软件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方匹配”、“过账及时性”、“成本控制”等等大大超越财务会计的管理功能的要求也希望在软件系统中实现。
“第三次会计变革”
有哪些主要特征?
作为经历了会计电算化、ERP时代的中国主流软件厂商来说,全程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时代商务环境的必然阶段,全程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变革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考察对象从实体公司转向虚拟企业。无论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传统会计理论都是针对一家实体展开的,而全程电子商务的考察视野更加开阔,所涉及的供应链网络可能由多个法人实体组成。通常,如果只是解决财务会计,或者只考察某个实体的管理会计问题,套用传统理论即可,但无法反映出整个供应链下的运行实绩。因此,作为供应链上的任何一家企业,或者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商,势必需要对虚拟企业的各个“部门”的业绩、效益或成本如何进行考察,也就需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做会计核算了,的确会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造成冲击,对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也需要重新考虑。
二是数字资料的认证从实物转向了电子化。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包括会计法规)带来冲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即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认证办法;(2)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包括电子合同的规则与范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3)电子支付管理,即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以及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是对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在传统商务活动中,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进、销、存数量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反映资产价值的方式失去意义。
四是国内会计准则或将与国际再次接轨。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全球性的。近几年来在美国的推动下,WTO、APEC、OECD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相继发表了电子商务文件,国际电子商务框架正在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另外,电子商务也给多国企业合作、国际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空间。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提出挑战,不同的会计准则反映不同的会计信息,如果这种差异需要投资者、合作双方甚至多方在网外经过特殊调整后才能解决,将影响电子商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可能要继续与国际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