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得到了政府支持。”
█“我实现了从理发匠时代到设计师时代的跨越。”
█“我在做企业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报社会。”
相关链接
耘涛企业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美容美发连锁机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美容美发专业管理公司、钢结构有限公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世界旅游大使中国赛区指定形象设计单位,全国唯一一家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的美发企业。所有发型设计师均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级职称,技术一流。多名设计师曾荣获国际大赛金奖。
赵耘和他执掌的耘涛企业,曾获“全国先进个人”“成都市先进个体工商户”
“成都市实施再就业工程优秀单位”“成都市光彩之星”“成都市十大文明之星”“成都市首届优秀来蓉创业青年”“成都市百佳诚信经营单位”等称号。
□ 本报记者 王剑兰
“我实在不愿像祖祖辈辈那样,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种地上面,永远过着贫苦的生活。我想改变这种现状。”谈及当年的创业史,赵耘如是说。
作为四川省美容美发行业商业副会长级单位暨成都市美容美发协会副会长级单位,赵耘执掌的耘涛企业,如今已走在业界前列。
初涉商海
“锻炼了我的耐心和恒心”
赵耘,来自四川省遂宁市的农村家庭。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无法继续上学,只能回家帮父母做点农活。当看到村里有人在卖小百货时,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做起了小百货生意。
他挑着担子从一个场镇走到另一个场镇,到遥远的山区,还要翻山越岭。为了能找到落脚点,有时一天要走100多里路,肩上磨破了皮,脚上磨起了泡,每往前走一步就钻心地痛。
如果再下点雨,那就更难了,每向前挪动一步,就得付出比平常多几倍的力气,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连人带货滚下山坡。夏天,室外三十八九度的高温,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能装2斤半水的军用水壶,每天要喝整整7壶水;冬天,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生痛,脚上打的“泡”成了老茧,但两个肩膀上的“泡”却总也好不了,刚结疤又被磨破了。在长达一年多的做小百货生意的日子里,他整个肩膀从来没好过。
刚开始做生意,成交率不高,每天走100家商店,“有的商店谈一两个小时,到后来也没成交。”而能成交的也就只有二三家,有时甚至连一家也没有。
赵耘说,“但这样却锻炼了我的耐心和恒心,让我不断地去寻找成功的方法。首先就是改变对商店老板的态度,一到商店就问候老板,祝他生意兴隆,然后再谈卖货的事。”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通过转变态度,赵耘的生意成功率大大增加。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小百货生意做得不错,收入比起种地不知多了好多倍。”然而,由于小百货里有很多货物质量不是很过关,所以在销售过程中,他经常会遭遇谩骂和白眼。“到外乡,也会受到地痞流氓的欺压,逐渐地,我对这个行业失去了信心。”
一技之长
以“朝阳产业”拓成长空间
常言说得好:“家有良田万亩,不如一技在手。”于是,赵耘萌发了学技术的念头,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
他发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了理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美发有很大的市场和挖掘潜力,美发业将成为朝阳产业。
于是,在1991年秋,赵耘怀揣着卖小百货挣来的钱,来到成都学习理发技术。
“1992年,我以仅有300元积蓄和借来的1000元接手了一间10多平米的小理发店。”像众多的创业者一样,创业初期,赵耘遇到了很多挫折——“客源少”的难关,首当其冲。
如何解决这一创业“瓶颈”?赵耘说,“只有多做客人。上午别人9:00开门,我就6:00开门;晚上别人10:00关门,我就12:00关门。”在服务过程中,他本着热情、诚恳的态度,很快得到了客人的认可,生意也一步步好起来。但是,房东老板心理不平衡了,合同期内就要涨房租,并扬言要收回房屋,这可急坏了赵耘。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得到了政府支持。相关领导亲自到店来帮我协调、处理,让我安心经营,并免费为我提供法律援助。”赵耘至今很感动,“这让我作为一个外来人员,心里感到由衷的温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政府和党的关爱,使我能继续创业之路。”
“为了尽快地积累原始资金,我在半年多时间,先后开了12家分店。”
那时,赵耘吃住都和员工在一起,和他们打成一片,关系处得很融洽。店里的管理,全靠感情来维系。为了稳定员工,他每天都要找有情绪波动的员工谈话。“谈话方式很简单,就是围着成都金牛区茶店子转,边走边谈,转了一圈转两圈,直至把工作做通为止。”
由于分店多,人手增加,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什么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每天在各店之间奔走,早上很早就要起来进行人员工作安排,晚上12:00关门以后还要到每个店去巡查,看看有没有安全问题,把自己搞得很累。”加之各店的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方方面面的矛盾日趋突出,经营陷入了困境。这使赵耘意识到:目前自己还没有具备开连锁的实力,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所以,就把分店收回来,人员重新调配,开成一家总店,就是现在的耘涛美容美发总院。”
“扩张”之旅
从办学到连锁店专业管理
在经营发廊的同时,赵耘发现,很多人到店里要求当学徒学技术。于是,想到了办学。但是,他不知道该找什么部门,如何去办理,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事被成都市金牛区劳动局和就业局的相关领导知道了,“他们非常热心地帮助我办理了相关的材料,让我很顺利地办好了办学的相关手续。”
1997年,赵耘正式成立“耘涛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建校之初,“我积极响应‘大家都来关心下岗职工’的号召,面向社会大量招收下岗职工,为他们免费培训美容美发技术。”同时,赵耘还派人到各大下岗职工招聘会上招收下岗职工,为他们免费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在他们学成结业后,还为其免费推荐工作,辅助开店。
开连锁店一直是赵耘的梦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已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现场实战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与教育培训能力的专业团队,具备了发展连锁店的能力。”于是,一分店、二分店、三分店……陆续开业,现在共经营着七家连锁分店与三家美容美发学校。
在经营过程中,赵耘又发现,很多发廊都存在共同的问题——人员不稳定,技术实力不均衡,服务管理跟不上。如果成立专业的管理公司,帮发廊解决这些问题,一定会受到发廊老板的欢迎,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于是,“耘涛美容美发专业管理公司”应运而生。
“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实现了从理发匠时代到设计师时代的跨越。”赵耘告诉记者,资产也从原来的300元“扩张”到现在上千万元,员工从零到200余人,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上千人,为社会输送专业美容美发专业人才上万人。
责任践行
扎根在成都这片热土上
“耘涛的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良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赵耘表示,“所以,我在做企业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报社会,并以此来感谢政府对外来人员创业的支持和关怀。”
他从1994年起就公开向社会承诺:长期坚持为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免费理发。并从1995年起,主动联系成都市原营门口乡怡年院,坚持每月上门为老年人义务理发,风雨无阻,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同时,积极参加区团委、区劳动局、区就业局、区个协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义务活动,为群众义务理发。
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员工到成都金牛区医院、都江堰安置点为受伤、受灾群众义务理发,并向灾区捐款捐物3万余元。与此同时,耘涛造型连锁的七家门店无一关门,全部员工到岗上班,为维持社会稳定尽到应有职责。
成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政府领导不会因为我是外来人员,在经营过程中来找茬,相反,还给予很多帮助。”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定点单位,赵耘对很多政策不懂,金牛区就业局相关领导就亲自到校为他讲解、指导。
“为了提升自己,在区就业局领导的关心下,我参加SYB创业培训,并向政府申请小额贷款,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采访中,赵耘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外来建设者充满信心,“坚定了扎根在成都这片热土上不断进取的信念,致力于为成都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