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IDG章苏阳:创业不靠理想主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一个理性的创业者通常会有三种特质:有野心或雄心,遵守商业规则以及对所做行业有比较逻辑的理解。“创业不是纯粹靠理想,也不是靠热情。”章苏阳如是说。

  1994年章苏阳加入IDG(国际数据集团)资本时,国内的风险投资市场还没有形成一片江湖。在后来热闹起来的江湖里,章苏阳为投资界留下了很多经典“段子”,比如“用比打天津还快”的几十个小时就决定了投资易趣,在茶馆里决定了投资携程,因为王微穿着拖鞋来而投了土豆网等等。但在17年前,VC或PE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

  “他们的第一次邀请,我拒绝了。” 在IDG上海办公室里,这位中国风投界的“老兵”对记者说。相比一些更年轻的、喜欢正襟危坐的投资人,他穿着随便,显得有些不修边幅,交谈直截了当,很少用到形容词,时不时还会打断你,自顾自的思路说下去。

  “他们”指的是刚刚成立的IDG投资部(IDGVC的前身)负责人熊晓鸽和周全。事实上,当时章苏阳正在做与他们差不多的事,“正为投资一家企业寻求合作伙伴”。

  “作为IT出身,我对IDG更熟悉也更信任。后来我还特地去查阅了当年仅有的一些资料,发现风险投资确实是一个新兴市场,如果早一点去做,机会肯定更大。我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同时我们几个创始人也很处得来。”

  在那4个月后,“怀着朴素的想法”,他辞掉了“铁饭碗”,出任IDG上海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成为中国的第一批VC之一。

  如今,对于仍然不算成熟的中国风投行业来说,IDG资本这些“元老级”投资人的合作经验以及项目运作经验显得弥足珍贵。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投资基金之一,IDG的投资管理团队保持着难得的稳定合作关系,七位资深合伙人的合作时间超过10年以上。

  不过,当年的创业和投资环境远不如今天这般火热。“刚在中国做投资时,经济秩序并不好,管制很多。对风险投资而言,市场相对正规,真正出现了一些好项目,是在1997年之后”。

  现今受到热情追捧的“TMT”领域里,那时只有T——“技术”可以选择投资。“到1999年左右的时候,互联网领域才取代纯技术的东西开始成为IDG主要的投资方向之一”。

  章苏阳的专业投资在失败中起步,操作的项目“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失败了,第三个还是失败了。”

  这三个项目中,有两个属于早成长期。“每个项目大约投了20万美金,基本全砸光”。

  这笔“学费”,成为他后来创造一个个“传奇”的宝贵财富。

  当然,他自己对于这些传来传去就成了所谓的传奇故事并不太感冒。“投资是一项工作,投资人都是实用主义者。”

  这个在“段子”里显得感性的投资人自称是一个“明显理性大于感性的人”,充斥在“段子”中的,是严谨的投资分析和判断。

  “一开始我们都不懂,只能不断学习,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规则。我真正完全地做出一套国外模式的项目版本,实际上就是易趣,完全按照国际上最规范的模式操作。”章苏阳说。

  他也曾直白地告诉一些找他谈融资的创业者:“你不要做这个,你做不了,也不用去找别的融资。”

  一个被VC看中的创业者通常会有3种特质:有野心,遵守商业规则以及对所做行业有比较逻辑的理解。“创业不是纯粹靠理想,也不是靠热情。”章苏阳曾如是说。

  同年投资携程,章苏阳先了解的也是创业团队的情况。在携程的创业团队中,章苏阳与季琦曾经在IDG投资的一个南京项目上有合作。

  “后来我与季琦、沈南鹏在衡山路一家咖啡馆里谈定对携程投资。签约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在IDG的会议室里,没有开灯,黑乎乎的,就这样在协议上签了字,并没有什么庄严的仪式。”

  2003年,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退出过程中,IDG资本获得了超过34倍的高额回报。

  繁忙工作之余,章苏阳最感兴趣的是听听古典音乐,以及摆弄各种音响和摄影器材。

  在出差的时候,他必定会抽空逛逛当地的器材市场,看看是否有人出手经典的音响设备,或者哪里有性价比高的摄影器材。

  他用“脚踩香蕉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来形容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从不总结自己,也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我只是抓住了摆在面前的机会”。

  (何 述)

  

  【人物内存】

  章苏阳 1994年加入IDG资本。他在技术及国际金融方面有坚实的专业背景,并与中国的创业者群体有着密切关系。他曾成功地完成了电子、通讯及软件等领域的一系列投资项目。

  章苏阳曾任上海贝尔公司中央计划协调高级主管、上海电话设备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及上海万通工业公司总经理。他1982年获上海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8至1990年在德国进修企业管理,并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