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车市或将迎来“拐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四月销量首现负增长

  □ 陆文军 王晓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鼓励政策退出、油价高企、日本地震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国内车市销量增幅大幅回落,4月份更出现27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随着各种制约因素增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车业增速放缓已成必然趋势,“井喷”将逐步回归理性,或将迎来的“拐点”也给国内车业盲目扩张的冲动带来警示。

  

  27个月“首负”

  车市面临“点刹”

  

  今年4月,原本不应是汽车销售淡季,而且还往往因为自驾度“五一”假期的刺激而成为居民购车的小高潮,但今年4月,中国车市却迎来27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据统计,今年4月,国产汽车产销153.53万辆和155.20万辆,环比下降15.98%和15.12%,同比下降1.85%和0.2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国产汽车产销增幅可能低于预期。

  光是一线大城市,车市增速放缓也开始波及国内二、三线城市。吉林省长春市素有“汽车城”之称,2010年产销整车突破150万辆,产值突破3000亿元,双双跻身全国前三甲。副市长隋忠诚介绍说,全国一季度汽车销量增速大幅回落,其中3月份销量增速不足6%,为2009年4月以来最低。“长春一季度销售仅增长5.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8.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汽车销量已经出现零增长。”他说:“目前全市汽车库存6.5万辆,同比增加1.7万辆。”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超常规增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但井喷行情不可能长期维持,这是规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周鋐说,“总体来讲,中国汽车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但也不可能维持前几年的增速,合理回归有利于长期发展。”

  

  多因素推动汽车市场

  “周期性调整”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依然处于发展初期,背靠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依然有待释放。但超常规快速发展毕竟难以持续。目前国内汽车消费增速大幅回落,就已经透露出国内汽车业发展转折期到来的信号。

  实际上,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一些制约性、限制性因素正在积聚,影响国内车业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随着油价上涨,能源制约加大;国内城市拥堵加剧,环境制约加大;汽车排放污染问题突出,生态制约加大。

  2011年伊始,北京率先出台汽车消费的限制性政策以“治堵保畅”,各地纷纷开始考虑出台汽车消费限制性政策,再加上鼓励性优惠政策全部到期取消,令车市景气指数突然感受到了几分凉意。

  一位证券机构汽车业分析师认为,目前销量增幅明显下降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一方面,目前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退出,“政策市”的红利已经不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部分城市启动的限制性政策,确实对汽车销售以及消费意愿产生了抑制;此外,日本地震影响还在延续,近期日系合资厂陆续宣布减产,未来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汽车业调整期正在临近,增速放缓已成必然。”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强烈的市场需求依然将支撑中国汽车产销增长,但涨幅必然要调整,除了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之外,国内车业面临三大发展瓶颈——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也制约着国内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拐点”之忧

  警示盲目扩张冲动

  

  专家认为,国内汽车销量增速大幅回落,是政策与市场、国际与国内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整体看影响汽车产业增长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汽车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汽车产业或许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

  在国内汽车刚性需求支撑下,预计未来汽车消费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汽车企业应尽快从过去的“要规模”向“要效益”转变,避免继续盲目扩张产能。

  姜军认为,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大幅度回落,显示出汽车行业拐点初现。从历年月度汽车销售量统计分析可以看出,3、4月份是一年之中比较重要的月度。然而今年的3、4月份却没有给市场带来惊喜,准确地讲应该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一季度大幅下滑的产销量预示着我国汽车行业将进入新一轮调整。“全行业现在应该冷静下来,企业要把提高效益作为方向;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现实,重新审视发展规划。”他说。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章桐表示,对广大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来讲,今年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40%-50%的增长速度,很多决策都是按这样的趋势制定的,现在是作出调整的时候了。“从企业角度看,不能再盲目扩张产能,而应转向要效益转变。”他说:“企业应把更多的注意力从整车生产向做好服务、品质、理念等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