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继红
见过黄如论先生的人或许都有一个印象:纯棉衬衫、黑色布鞋,清癯黑瘦而不失精神奕奕,朴实的风格明显有别于频频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在曝光的地产大亨形象。见到他本人时,才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对事业的执著、对慈善的无私、对事对物的正直和热诚。
记者:有人形容说,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作为闽商一员,您觉得闽商与其他商帮相比具有哪些特色?您如何理解闽商的人文特质和精神底蕴?
黄如论:闽商的历史,既是一部闽人与海的传奇,也是一部以商业成就帮扶乡里、回报社会的慈善史。闽商继承了古代中国人的处世风范,既重视个人事业的开拓与追求,也重视内在道德品格的操练,注重诚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关注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这一群体行为模式的产生、交汇与融合,既来自福建独特的地域风貌,也来自福建保存的悠久传统文化。闽商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商人和传承至今的古老商帮之一,靠着踏实刻苦、灵活创新的创业风格,在世界各地打拼出令世人惊叹的商业成就,使闽商这个名字不仅存在于中国商业历史中,更以持续的开拓、发展、创新能力,在世界商业文明史中烙下自己的印记,成为物质财富之外的一份精神留存。
记者:多年的创业历程,有创业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回顾过去的征程,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哪些事让您难以忘怀?
黄如论:在创业途中,遇到艰难险阻不可怕,只要意志坚定、积极思考,灵活求变,就一定能闯过难关,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既是世纪金源的成功之道,也体现了闽商的集体性格。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面对颠簸不定的大环境,很多地产企业都选择停工,甚至减薪、裁员以求自保。世纪金源当时同步开发长沙、贵阳、合肥三地世纪城项目,资金压力非常大,但是我们不仅没有停工,更没有裁员、减薪,而是在一年内完成9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并如期下发年终奖,在企业内部实行全员薪资上调。那段时间,是我创业以来最艰难的阶段,但是,我始终相信形势一定会好转,企业不能为了克服一时的困难,而放弃为企业做出奉献的员工。经过整整一年咬紧牙关,不断坚持,2009年终于迎来市场形势转好。这一年,世纪金源取得了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全国第二、销售金额全国第八的好成绩,是进入两榜前十的唯一一家民营非上市公司。
记者:每年都有各种富豪榜推出,您也经常上榜,作为局中人,你是怎么看待富豪榜的?目前,世纪金源慈善捐款已经超过35亿元人民币,您被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对慈善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黄如论: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大河有水,小溪里的水才流得欢畅,只有在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商业行为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个人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我看来,用有价的金钱奉献无价的爱心,使更多贫困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拥有幸福的晚年;给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勤劳致富的条件和美好生活的希望,让更多考上大学的孩子们,能读上书,读好书,成为振国兴邦的栋梁之材,这才是财富真正创造出的价值。看到没有书读的孩子我会心酸,没有人赡养的老人我会心疼,我财力毕竟有限,不能帮助所有的贫困人群,但能够为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已经很欣慰!
记者:如何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回顾过往人生,您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黄如论:我认为人生的幸福有三个方面:第一,拥有完美自我、获得事业成功;第二,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第三,拥有幸福的家庭。人活一世,谁都渴望有成功的事业、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经过努力,也可以拥有这些。但时光的流逝,却是人类无法抗衡的,所以我认为,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道德的长度和良知的宽度,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有了这些有品质的思想,才能成就真正有品质的人生。
记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商帮文化再一次走上历史舞台,商会组织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对商会建设您有何见解?作为北京福建企业商会名誉会长,对商会今后的发展能谈谈您的想法?
黄如论:当前市场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闽商面向未来,革新与发展同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立一个能够团结闽商、共谋发展的组织是必要的,也利于闽商文化的振兴和传扬。我相信,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的成立,将会为在京发展和准备来京发展的广大闽商提供联谊、互助、合作、共赢的有效平台,联合广大闽商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投入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大潮。我也希望广大在京的闽商朋友珍惜当下良好的发展环境,尽己所能,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为闽商精神刻上时代印记。
记者:您作为闽商的代表人物,最后,能否用一句话,总结您的人生感悟?
黄如论:“鱼融于水,爱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