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永舵:包子摊主如何变身“鲁菜盟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988年10月,山东汉子张永舵筹借7000元钱建了一个30多平米的平房,开起了卖牛肉包子的饭店。10年后,张永舵继办起以“净雅”为名的酒店,使小饭店发展成为拥有济南、威海、泰安、北京等城市8家连锁店的大型跨区域餐饮集团。

  

  独创包子赚第一桶金

  

  1968年,张永舵出生在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皂南台村一个普通庄户人家。1984年高中毕业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张永舵东拼西凑了7000元钱,在威海市区古寨路建了一间仅有30多平方米的平房。1988年,这家名叫净雅饭庄的小饭店开业了。

  尽管饭店顺利开张,但创业伊始的张永舵很快遇到了第一个困难。饭店开业头一天,只卖出了70多块钱;第二天营业额又大幅下滑,仅仅卖了30多块;第三天,惨淡的状况让张永舵雇用的厨师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随后不久就离职了。这给了当时根本不会做菜的张永舵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

  “厨师事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自己有本事后,才不会受制于别人。”张永舵说。终于,张永舵成功地研发了一种独具风味的牛肉包子,这些包子馅满个匀,做工讲究,每个包子的褶数几乎相同,再加上小菜味美精致,店面设计简单温馨,服务热情周到,改行专卖包子的净雅饭庄很快吸引了大批客流。

  

  只卖活海鲜成招牌

  

  初战告捷的张永舵并不满足于仅仅做包子,他开始设计第二个发展目标。经过市场调研,他发现尽管威海是一个海滨城市,但因为海鲜上岸后不易存活,全市大小饭店没有一家经营活海鲜。

  1992年,张永舵看准这个市场空白,开始将净雅饭庄转型做活海鲜。但是,由于市民们对这种新兴的餐饮形式心存质疑,转型后的净雅前两个月生意一直不好。于是,张永舵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营销策略——在全市率先叫响“吃到一个死海鲜,饭店赔偿100元”的承诺。

  由于精细运作,净雅的口碑逐渐在威海流传,客流也大幅上升。一时间,“吃海鲜,到净雅”成了威海吃客的口头禅,净雅也由此开创了海鲜饮食的健康、时尚新风。

  

  诚信赢得“钦差”美誉

  

  从净雅崛起中,张永舵感悟到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他心中再度酝酿起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进军省城。

  1998年3月,“济南净雅大酒店”出现在济南市英雄山南路205号。凭借科学管理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经营,一道道风味独具的净雅海鲜菜,大大吸引了济南人的眼球和胃口:温拌海参、红烧翅、红烧澳鲍、皇帝汤……开张第一天起,济南净雅大酒店便汇聚兴旺的人气,每天上座率达90%以上,一跃成为当地最大海鲜酒店,并被济南市物价局评为“特一级店”。

  济南净雅大酒店开业两年后,2000年8月,山东净雅大酒店又在济南山大路上红火开张,开业当天,酒店内6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2003年7月,净雅养生苑再度开张,仅营业4个月就成为山东省酒楼中第一家获得“国家特级酒家”荣誉的酒家。

  张永舵带着他的净雅新鲁菜雄踞齐鲁后,进军北京成为张永舵的必然选择: “净雅计划营业收入10年要做到100亿元。”张永舵毫不掩饰他对净雅的梦想。

  张永舵向北京迈出的第一步就一改租赁店铺的做法,连贷带借,斥资2亿元在京城繁华路段一口气买了三块地,其中一块地位于地价颇高的金宝街。

  2005年7月,紧临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的长安街南侧,总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辉煌净雅盛大开业,凭借独特的海洋气息,极短时间便名震京城。随后,2006年5月、10月,黄寺净雅、金宝街净雅又相继开业,在京城高档餐饮布局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强势。

  借助京城三家门店的提升,净雅的企业规模完成了质变的过程:企业员工由最初的8人,一举增加到目前的3000多人;总资产由最初的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6亿元;总营业面积由最初的3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90000多平方米。目前的净雅,已经享有了“京城美食头等舱”的美誉。同时,随着北京房地产价格上涨,如今,净雅在北京的三块地价值早已翻了几倍,时间最终证明了张永舵的大胆选择。

  (摘自《中国餐饮网》)